中国教会简史(七)——逐步发展的基督教文化事业

弟兄姐妹平安:欢迎点击下方音频,聆听课程内容!

课程音频:

课程讲义:中国教会简史7——逐步发展的基督教文化事业

一、大中小学并举的教育网格

随着传教事业的发展,基督教在华的教育事业逐渐从自发创办到有组织办立、从沿海通商口岸到遍及全国,从小学到大学,形成教会完整教育体系的过程,最终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初期教会学校除了开设信仰课程,还开设儒家经书及西方科学类如数理化等科目,学生大多是贫苦子弟。教师由传教士兼任。19世纪中叶,随着城市化发展,社会需要大批人才,教会学校生源开始发生变化,尤其在大中城市,多数教会学校不再收纳贫苦学生,转而开始吸纳富家子弟入学,收取较高学费。此时多数学校开设英语课,并建立了正规的教学体系,分班学习,课程内容逐渐递进,开始进入规范化办学轨道。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截止1921年,全国各类教会学校(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大学、法学院、医学院、护士学校、聋哑学校、孤儿院、圣经学校、神学院)共计7382所,在校学生21万余人。到1922年,基督教在中国先后创办了14所教会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岭南大学、雅礼大学、文华大学、博文书院、华西协和大学),在校学生共计2017人。

1925年,中国政府规定所有教会学校必须向中国政府立案并由华人担任校长,校董事会中,中国董事要超过半数,并规定教会学校不得以传教为宗旨,不得将宗教课列为必修课。

二、教会医院的发展

20世纪初,医疗逐渐从传教活动中分离开来,形成行政与经费都相对独立的机构。教会医院开始收取一定费用,以获得经济来源,为满足上层达官贵人的需求,设立高级病房,但同时对穷苦病人也给以照顾或免费医治。1932年统计,当时医院百分之五十一来自医院收入,百分之四十九来自捐款。医院分工更加细化,医务人员可以专心钻研业务,开展学术研究,医疗水平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医院的传教功能逐渐淡化,以治病救人为宗旨。据《中华归主》统计,1920年,全国教会医院246所,另据《基督教差会世界统计》,1930年,在华教会医院300所,另有小型诊所600处。较著名的有广州博济医院、长沙湘雅医院、上海仁济医院、山东齐鲁医院等。

1886年,成立了跨差会的“中华博医会”,后来成为全国性的学术团体。医学教育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20世纪初出现正规医学院校,其中尤以北京协和医学院最为著名。

三、基督教文字出版事业

基督教的文字出版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达到顶峰,据1918年4月出版的《中国基督教中文图书分类目录索引》统计,基督教出版物达3451种。当时比较著名的出版机构有:中华圣经公会、圣教书会、中华浸会书局、广学会等,其中,广学会是基督教在华所办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出版机构。出版过《万国公报》、《大同报》等著名刊物。20世纪以来,基督教出版事业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小,但仍旧是基督教传教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讨论题:

这时期的传教历史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参考书目

范爱侍《教会简史》 姚民权 罗伟虹《中国基督教简史》 姚兴富《江苏基督教史》

苏州市基督教圣约翰堂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09612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1519号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