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姐妹平安:欢迎点击下方音频,聆听课程内容!
课程音频:
课程讲义:中国教会简史3.传教活动带来的西学东渐
早期来华传教士受诸多因素影响,困难重重,也把注意力转移到圣经翻译、建校办学、文字出版和医药卫生等方面,以此为传教作预备。客观上推动了西学东渐。
一、圣经翻译及出版工作
1823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翻译的圣经刊刻成书,取名《神天圣书》,这是第一部全本圣经,由于那时传教士未能熟练掌握中文,这部书的译文半白话文,半文言文。马礼逊去世后,其子马儒翰及一众传教士受英国海外圣经会委托,重新修订圣经译本,力求一个更符合中国语言习惯的圣经,1837年修订后的新约面世,取名《新遗诏书》,1838年旧约修订完成,取名《旧遗诏书》。
1843年,传教士在香港开会,决定成立跨宗派圣经翻译办,翻译一部适合香港和中国各通商口岸使用的圣经,各差会派代表参与译经,同时得到中国学者帮忙,1852年《新约》出版,1854年《旧约》出版。同时期,也有传教士致力翻译方言圣经或本宗派圣经。如,安立甘宗传教士翻译上海方言的《新约》;美国圣公会传教士翻译圣公会用语的《新旧约全书》,另有客家话、闽南话、宁波话、苏州话圣经,共70余种方言译本。另有译本多达20多种,造成诸多不便。为统一译文,1890年,传教士大会选出三个重译圣经委员会,分头校对各文体(文理、浅文理、白话),统一规范后的版本称和合本。和合本圣经1919年定稿出版。分“神”版和“上帝”版,和合本的翻译对“五四”以后白话文的推广有积极的影响。
作为圣经出版的延伸工作,出版事业也逐步开展,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开办报先河。1833年,传教士郭士达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成为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期刊。裨治文1832年在广州创办《中国从报》,发行长达20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极具影响力。
二、开办医院诊所及办学
开办医院诊所也是早期来华传教士的重要工作,1820年,马礼逊就与东印度公司医生一起,在澳门开诊所,1835年美国传教士医生伯驾在美国商人资助下,开办博济医院(或称广州眼科医院)。1836年伯驾和裨治文等倡议成立“中华医药传道会”,1838年正式成立,是一个跨宗派、跨国界的传教组织,目的是为来华传教士提供必要的帮助,成立后13年间,开办了8所医院或诊所,诊治病人超20万。博济医院传教士嘉约翰撰写医学著作30余本介绍西医,《种痘书》、《眼科撮要》、《内科全书》等,并发行介绍西医西药的周刊《西医新报》和西医学术刊物《博医会报》。
1885年,美国妇女联合布道会接受信徒玛格丽特的捐款,在上海成立了上海西门妇孺医院,是专为妇女而设的独立医院。与此同时,苏州监理会的苏州博习医院在1894年开设医学教育,招收男女生。1901年,男生部成为东吴大学初创时的医学科,女生部单独成立女子医学校。后女子医学院由美国妇女联合布道会接办,迁往上海后又联合其他美国差会,1924年,上海基督教联合女子医学院成立。1942年,该学校因太平洋战争停办。
通商口岸的传教士大多办过学,最初多是私塾、书院形式,如裨治文妻子曾办裨治文女塾,后得美国妇女联合布道会赞助,成为上海有名的裨文女中。苏州监理会传教士蓝柏夫妇办学培养出曹子实,赴美留学后回苏设男校,不断扩大,取名存养书院,是东吴大学前身。据19世纪70年代统计,当时传教士办的学校约350所,学生6000人。19世纪70年时代,办学更加正规。
19世纪,借着传播西学来传教的人不在少数,最出名的有美南监理会的林乐知,英国圣公会的傅兰雅,英国浸礼会李提摩太。在华期间他们翻译了很多西学中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书籍。
参考书目:范爱侍《教会简史》 姚民权 罗伟虹《中国基督教简史》 姚兴富《江苏基督教史》
思考题:
- 这时期的传教历史给了你怎样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