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法利赛人与税吏的祈祷
经文:路18:9-14
这个比喻是主耶稣在和门徒最后一次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所讲的,它紧承第18章的第一个比喻“寡妇和不义的官”。路加把这两个比喻编辑在了一起。有意思的是,“寡妇和不义的官”这个比喻中通篇没提到祷告,但比喻的主旨却是在教导门徒要恒切祷告,不可灰心;而在“法利赛人和税吏的祷告”这个比喻,虽然看似整个故事都在围绕祷告展开,但主旨却不是告诉人如何祷告,而是要警戒人不可自以为义,轻看他人。但即便如此,我们仍能够从这个比喻中获得很多和祷告相关联的教训。
一、规避自言自语的方式
其实,与祷告相关的教导在新约圣经中占比非常大,篇幅之多、涉略面之广,归纳起来,几乎可以单独成书。例如,
祷告对象的:太6:9“我们在天上的父。”
祷告方式的:
太6:6“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独自个人 )
太18:19-20“我又告诉你们,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什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因为无论在那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多人集体祷告)
太6:17-18“你们禁食的时候,要梳头洗脸,不叫人看出你禁食来,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见,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
祷告频次的:帖前5:16-18“要常常喜乐;不住的祷告;凡事谢恩。”
祷告态度的:
可11:25“你们站着祷告的时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们,就应当饶恕他,好叫你们在天上的父也饶恕你们的过犯。”(怀有谦卑乐于饶恕的心)
祷告蒙应允的应许:
太7:7-8“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太7:9 – 11“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给他蛇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么?”
雅5:16“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约16:23“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若向父求什么,他必因我的名赐给你们。”
可11:24“所以我告诉你们,凡你们所祷告祈求的,无论是什么,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
代求的:提前2:1-2“我劝你第一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该如此。”
主耶稣自己也给我们留下来很多祷告的榜样及祷文:
约11:41-42“父阿,我感谢你,因为你已经听我。我也知道你常听我,但我说这话,是为周围站着的人,叫他们信是你差了我来。”(拉撒路复活时)
太11:25-26“那时,耶稣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父啊,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传福音受阻时)
凡此种种,应有尽有,由此可见祷告的重要性。祷告既然在主耶稣传福音事工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对于基督徒来讲就更加重要了。
祷告是神给我们的特权和恩赐,我们可以通过祷告向神倾心吐意,祷告能将永恒与短暂联通,使有限与无限对接,让地上与天上互动,祷告能使我们重新得力,祷告也是基督徒明白神心意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此每好的恩典,神只赐给了寻求信靠他的人。但很多时候我们却轻忽草率了。正如比喻中的这位法利赛人。
比喻记载法利赛人来到圣殿站着,就“自言自语”祷告。我们看到这里,有没有察觉到有什么不妥?祷告难道不是自言自语吗?我们每天在神面前祷告不都是把自己想表达的说完了就好了吗?不是自言自语,难道还是我一言神一语吗?祷告的状态是不是“自言自语”的?不是,祷告是一场神人之间的对话,神和人在祷告中相会,不应该只有一方讲个不停,我们要在祷告中学会倾听神的声音。很多时候我们祷告无益、无力,甚至久而久之觉得祷告生活索然无味的原因是我们只顾自己说,没有和神互动,我们急于表达自己,把自己担心的事交托了,把自己的诉求讲完了了事,而没有给神说话的机会,没有给神安慰的机会、没有给神显明他心意的机会。我们应该要用打电话的态度来祷告、用谈话的态度来祷告,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汇报。我们可以尝试一下,每天在个人灵修祷告中留下静默的时间,俯伏在神的面前,用幼童撒母耳的态度说:“请说,仆人敬听。”这样,你必然能在祷告中经历神的同在和回应。(见证:略)
有人形容祷告是打电话,确实如此,祷告不仅是在打电话,而且是在打非同寻常的电话,地上的通讯设备常受到时间、地点、信号、天气、经费、地球磁场、太阳黑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这通祷告的电话不受这些事物的干扰,是全天候免费开通的,电话那头的神不打盹也不睡觉,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拨通。这通电话是不可小觑的,能让我们随时随在与宇宙的主宰通话,让我们蒙恩惠、得怜恤,让我们得聪明与智慧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又能让我们下垂的手、发酸的腿能再次挺立起来,这是何等的恩赐?
二、摒弃自以为义的态度
法利赛人原文意思是“分别”、“分离”。法利赛派属于犹太教的派别,在犹太人被掳归回之后,这个派别就从事教导以色列人明白圣经,遵行律法的工作,他们是律法教师,受人尊敬,在犹太民众中受到广泛的支持,使徒保罗也曾是法利赛人。但随着时间推移,法利赛派只注重律法的字面意思,他们行为严谨,思想僵化,注重宗教的行为,却背了敬虔的实质,又在律法之外,加上人的错误解读。主耶稣时代的法利赛派人数大约有六千。他们中间为数不少的人言行不一,假冒为善,被主多次批评。这个比喻中的这位法利赛人叙述自己敬虔的宗教行为,大概率是讲给圣殿里其他人听的,而不是讲给神听的,因为他在“自言自语”,说明他祷告时心中无神,只有自己。他不但细数自己的功绩,还顺带贬低了别人,这是典型的自以为义。在平常祷告中,内敛的我们大概率不会这样猖狂嚣张,即便真觉得自己比别人都好,也是默祷,不会发出来声音。但我们的心里是不是也曾这样想过呢?“主啊,我这样好,每周都来礼拜,为什么我却遭罪,某某反倒享福?为什么你恩待某某,却苦待我?”
自以为义的人只把重担加给别人,教导他人却不教导自己,认为自己做得很好,仿佛别人都危如累卵,只有自己稳如泰山;自以为义的人好为人师,喜欢评头论足,看见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不想出去自己眼中的梁木,反而追着喊着要除去别人眼中的刺。当我们自以为最好,最聪明,最正确的时侯,也正是愚昧的开始。保罗说神的话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可以借着它照见自己脸上的污迹,但有些时候我们却拿圣经的话语去照别人,想来当我们认真来照自己的时候,就会看到了一个不堪的自己。自以为义的人口中充满真理和坚强的话语,眼里却缺少了怜悯人的泪水。我们习惯拿着圣经标尺去测量他人的不是,常常对人说:你怎么可以做这样的事情?或“你这事做得不符合神的心意”。怀疑这个人,否定那个人。卫理公会创始人约翰卫斯理说过,以后到了天堂,有三件事你会感到很奇怪:第一、你以为会在里面的人,却找不到;第二、你以为一定来不了的人,倒在里面;第三、最糟糕的是,你在里面发现没有卫理公会的会友。天堂没有卫理公会的会友,因为到天堂去,不是凭着卫理公会的会友之名而进去,而是耶稣宝血洗净的基督徒才得以进去的。今天很很多异端和邪教,都在宣称自己的信仰是最纯正的,唯我独尊,别人都是错的,一无是处,都遭神遗弃,都离开真道。自以为义——教会合一的天敌!所有的拉帮结派、嫉妒纷争都是因为自以为义引起的,为什么初期教会出现属保罗、属亚伯罗、属彼得的信徒,因为自以为义;为什么今天常听到有人大言不惭的说去大教会的人不得救的言论,因为自以为义!弟兄姐妹们,我们要警惕。自以为义的人不要想从祷告中得到什么,因为主来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有病的人才用得着医生。
比喻中同来圣殿祷告的另一个人是一名税吏,税吏是一类职业的称呼,他们也是犹太人,但这个群体的行为与法利赛人大相径庭,他们因为替罗马政权向本国的民众收税,并且常常私自加重赋税、中饱私囊而被犹太民众鄙视痛恨不耻,犹太人常把娼妓税吏归在一类。圣经中记载了一个名叫撒该的税吏,他很有钱,但在普通民众心里却被视为罪人,尤其他住在当时祭司和法利赛人云集的耶利哥城,社会地位可想而知,会被如何的边缘化,内心又是怎样的孤寂。一个被社会赋以污名的人去亲近圣洁往往更难,会被嘲弄、会受鄙视、会被质疑动机不纯。就像撒该,他得爬到树上,比别人付出更大的勇气和努力,即便如此,也难逃吃瓜群众的指指点点。但有些税吏还是没有放弃寻求神,他们不好但不假装敬虔。这是值得我们效法的榜样。我们常常会在被过犯所胜时羞于祷告和敬拜,认为自己无颜或者害怕面对神,其实,这恰恰中了魔鬼的诡计。
主祷文是是主耶稣在世时亲口教导我们的祷告范文,意义非凡。祷文的第一句,“我们在天上的父”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着重点在“父”,它告诉了我们我们祈求、仰望的对象是正是我们的父亲。何等亲近的称呼,每当我们用心灵和诚实向神祷告时,神就愿意以一位父亲的姿态对待我们。祷告中,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只能仰望的造物主,而是与一位愿意俯身与儿女促膝攀谈的父亲。父亲绝非法官,威严公正,不讲情面,父亲能体恤儿女的艰难,父亲愿意看顾儿女的困苦并且面对知错愿意悔改的儿女时一定怀着一颗理解、接纳、包容的心去鼓励儿女成长,帮助儿女更新。
最后,求主帮助,让我们善于祷告、勤于祷告、乐于祷告,做一个时常与神沟通的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