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丁香花
——谨以此文献给巾帼英雄白丁香
姑苏江南,初秋的午后,漫步在满目风情的平江路丁香巷,窄窄的小巷青石板路上,粉墙黛瓦树影斑驳,半掩的花雕木窗透着慵懒而惬意的光阴,一束惊艳的凌霄花写意的从飞翘的屋檐垂落墙外,碧绿的藤蔓纠缠在小巷里,夕阳倾泻,流淌着属于小巷的温柔风情。也许,每一个游客,也会如我般,在平江路上闲逛着,却不经意拐进这条巷子,触景生情,心底自然涌起那首彷徨又深情的诗: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只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当年写下他的这篇代表作时,大概不会想到,在苏州真的有这样一条悠长又寂寥的小巷,这诗意的小巷走出一个叫丁香的姑娘,她不仅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美丽温婉,更有丁香一样的馨香和品质,她的名字叫:白丁香!
这听起来是一个很普通的名字,普通到绝大多数人听到这个名字,最多会在脑海浮现出丁香花的花开繁茂、花色淡雅、花香芬芳,仅此而已。
但这名字,却被国家被人民更被历史铭记,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板位上展陈的179位烈士中,有16位是女烈士,白丁香就是其中之一!
她的出身命运多舛,她的爱情无限浪漫,她的工作惊心动魄,她的故事,和丁香花一样多姿多彩,也和丁香花一样美丽芬芳让人过目难忘:
01·蓓蕾初放——圣约翰教堂门口的弃婴
1910年春天的一个清晨,传教士白美丽在苏州十梓街圣约翰教堂门口被一阵哇哇的哭声吸引,闻声而去,蓦然发现襁褓中一个婴儿被丢弃在地上,她赶紧跑过把这个嗷嗷待乳的孩子搂抱在怀里。白美丽收养了这个孩子后,看女婴长得漂亮可爱,煞是喜欢,便给她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丁香,希望她长大后,像丁香一样纯洁美丽。在白美丽的精心呵护和关照下,在苏州基督教监理会的牧师共同牧养下,白丁香像鲜花一样地快乐成长。白美丽是一位精通文史与音乐的知性女性,每逢在丁香花开放的时节,总是带着白丁香一起来到芳香四溢的丁香树下,在这里嬉戏、读书、谈心……伴随着姑苏的小桥流水曼妙时光,小丁香在爱的温暖中日渐成长。到小丁香年龄稍大时,养母白美丽为她请来了专门的老师,教她学文化,读《圣经》,学文读史,还让她学英语、弹钢琴等。15岁那年,在小丁香像一株丁香花一样盛开的年纪,白美丽将她送到了东吴大学学习生物和代数。
在大学里的环境里,受着新思想的洗礼,她深知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尤其在萧楚女等革命英雄的影响下,她毅然加入了共青团组织,第二年,她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员,从此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
美丽温婉多才多艺的丁香如一朵芳香的花朵,感染着身边的人,也深深吸引了她身边一个优秀的男同学,使她邂逅了生命中美丽的爱情。
他叫乐于泓,高大英俊帅气阳光,更是拉得一手好二胡,认识白丁香之前,他已经是一位共产党员,积极参加罢工闹革命,在学校里颇有名气,大家都叫他阿乐。
阿乐对丁香倾慕很久,终于一次,在校园里,他鼓起勇气主动和她搭话,向她自我介绍,她才知道,这个阳光俊朗的优秀青年和他也是同乡。
同乡和同学的关系,拉近了两个年青人的距离,他们常在一起谈革命、谈理想、谈音乐,一起畅想未来,共同的志趣和追求,使两颗年轻的心撞出了爱情的火花。
然而,世事难料,一段时间后,阿乐因为家境贫困而辍学,后辗转到上海从事革命工作,就此,一对革命情侣劳燕纷飞。然而时空阻隔不了纯洁真挚的爱情,分隔两地的恋人以鸿雁传情,以音乐相连。每每夜深人静之时,阿乐会拉起二胡,音符忧郁而深沉,如痴如醉,仿佛穿过黑黑的夜,倾诉着对当时罪恶的控诉、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也充满着对远方爱人的切切思念。
02潜伏暗战——烈火青春花正香
1931年1月,丁香大学毕业不久,就接到党委派的一项特别的任务:由于在上海的地下党内部出现叛徒,组织惨遭破坏,组织决定派她去上海从事地下联络组建工作。
对一个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姑娘来说,尤其当时那种紧张严酷的白色恐怖形式,对她是一种多么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而丁香只用一句话表明她的态度:“请组织放心,一定全力以赴!”就这样,她义无反顾的地接受了任务,并连夜赶到了上海去完成组织交给的特殊任务,此行,也使她有幸与在上海投身革命的恋人阿乐得以再次相聚。
然而,在白色恐怖环境下开展地下工作,异常艰辛和危险,丁香与阿乐每天像在刀尖上舞蹈。然而,为了共同的理想抱负和对党的无比忠诚,他们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一场潜伏与暗战没有硝烟却却步步惊心的战斗就这样悄然进行。
当时,白丁香的公开身份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一名老师,她的秘密身份则是共产党员地下工作联络人,负责上海共青团青年部的组织工作。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这对情侣在不同的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但同样都在隐蔽战线战斗,出于对组织和个人安全原因,他们平时也是尽量不见面。于是,他们心爱的钢琴和二胡乐器,就成了传递信息的秘密联络工具。乐声就像无形的指挥棒,当丁香的《圣母颂》响起,这是约定报平安的信号,大家便如约而至;而当阿乐的《二泉映月》传来,这是约定有危险的信号,大家就会立刻警惕散去。
一次,阿乐组织上海工人大罢工,不慎行动走漏风声,工会遭到反动派的突袭,数名工人师傅在战斗中牺牲或被捕,阿乐在工友们的掩护下撤退。问讯暗暗赶来看望的丁香温情陪伴在他身边,悲愤交加的阿乐在心爱的人身边,拉起那把他表达思想的二胡,怀着对反动派无比的愤怒,在急促的的声中,琴弦戛然而断——静默中,丁香默默从爱人手中拿过二胡接上琴弦,彼此温暖和鼓励,在黑暗险恶的环境中患难与共,化悲痛为力量继续直面更严酷的战斗。
艰苦的环境阻挡不了爱情之花的开放,1932年春,经党组织批准,丁香和阿乐在上海简陋的小屋里秘密成婚。婚后,他们并没有沉醉在新婚蜜月里,而是更积极投身到党的工作中,而他们结婚租住的的小阁楼,就成了地下党的秘密情报站和会议室。
在白色恐怖中,这一对琴瑟和谐的革命伴侣,成长为地下党组织的得力干将。
03喋血丁香——青史芳名在人间
婚后不久,丁香有了身孕,但她依然坚守工作岗位。一天,她接到组织密令,要去往北平一带组建北平的地下联络站。
新婚燕尔,阿乐虽依依不舍却知道妻子此行责任重大,面对丈夫牵挂的眼神,丁香只是笑着安慰他:“放心,办完了事,我会尽快回来。”
阿乐不会想到,丁香这一别,竟成永别。由于叛徒告密,丁香刚到北平,就被敌人秘密抓捕。
在狱中,凶恶的特务打手们对她软硬兼施,迫使她投降,却只遭到了丁香的严辞拒绝和顽强对抗。恼羞成怒的敌人,最后把丁香秘密押至南京,作为“共党要犯”关入铁牢。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1932年12月3日,敌人秘密将她杀害于雨花台,那一年白丁香才22岁,怀有3个月的身孕……
次日,噩耗传来,阿乐悲痛欲绝,他不顾危险冒雨赶到南京,身披蓑衣伫立在雨花台丁香就义处祭奠悼念,拉了一夜的二胡《随想曲》悼念爱妻,并立下了“情眷眷,唯将不息斗争,兼人劳作,鞠躬尽瘁,偿汝遗愿”的誓言。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失去爱人的阿乐化此后悲痛为力量,将革命继续进行到底。后来,在担任青岛共青团山东临时工委宣传部部长期间,他被关进国民党监狱,两年后,又被押至南京晓庄的“首都反省院”。
在“反省院”里的日子里,阿乐依然把二胡作为特殊的战斗武器,以音乐激发难友们的战斗意志,为同志们鼓舞安慰,抗议国民党反动政府不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行径。
出狱后,阿乐一直随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第四师转战江南大地,无论多么艰险,他都秉承着爱妻丁香的遗愿,激情满怀投身革命事业。
“灯前欲共平生话,月落松窗梦故人。”在他的内心,丁香一直在与他并肩作战,闲暇时,他就拉起心爱的二胡,倾诉对爱妻无限的思念。人们常能听到他彻夜不眠拉着二胡“随想曲”,这也是他和丁香曾经战斗和生活在一起时约定的暗号音符,而今二胡声声,丁香却永远不再来了。一年年,乐于泓对丁香的思念历久弥新,在日记里他深情款款的对丁香说:“我坚实地站上你的哨岗,我们的爱是永不熄灭的!”也曾不止一次地在问丁香是否依然安好?只有三个月的孩子是否还好……“随想曲”依旧,感动了身边的无数人,身为新四军四师师长兼政委的彭雪枫也曾为此写下了平生少见的一首自由体诗:
一个单薄的朋友,
十年前失去他的爱人……
如今啊,何所寄托?
寄托在琴声里头……
04.犹有花枝俏——丁香园里花盛开
祖国没有忘记她!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为纪念丁香烈士而特别建了一个丁香园,园子里种有22棵丁香树,代表22个青春岁月。而今,丁香树错落有序地分列在蜿蜒的小道两旁,代表的正是白丁香短暂却壮烈的一生。
故乡没有忘记她!
1951年,苏州市政府为了纪念革命烈士白丁香,把“丁晋公庙巷” (西起平江路,东至仓街,巷长360.3米)更名为“丁香巷”。以 纪念这位从丁香巷里走出的革命女英雄。苏州作家孙骏毅为了纪念这位丁香烈士,写出《犹有花枝俏一一白丁香烈士传》。
爱人没有忘记她!
1982年,在丁香牺牲五十周年的日子,阿乐带着女儿乐丁香来到雨花台,在丁香就义旁的一条小路边,亲手种下一棵丁香树,此后,每年清明节,阿乐一家都要前往雨花台给丁香祭奠。
每年12月3日,在丁香的殉难日,阿乐都要取出二胡,拉琴抒怀,缅怀他永远的爱人。
1989年,81岁的阿乐最后一次来到雨花台,此时,丁香树已成林。在丁香树下,他再次拉起了二胡,优美的旋律在丁香园萦绕。三年后,阿乐在沈阳病逝,依照他的遗愿,妻子和女儿把他的骨灰埋在了那片丁香树下。
历史不会忘记她!
每年清明时节,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中丁香园里,一树树丁香花如期盛开,散发出阵阵幽香,默默祭奠着就义于此的苏州籍革命女烈士白丁香。一簇簇洁白芬芳的丁香花盈盈含笑,娇艳欲滴,把烈士陵园装扮一新,引得参观者驻足观赏。知晓丁香和阿乐的爱情故事和她革命壮举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斯人已去,但精神永存。诚如每年春天来了,丁香花开时,到处弥漫着沁人心脾的幽香,那一簇簇淡紫色、白色的绒球,随风摇曳,带着一丝淡淡的忧郁却又不失优雅。那一株株凝结着真爱的丁香树仿佛告诉我们:牵过的手就永远会温暖,爱过的人永远不会被忘记,丁香就这样在爱与思念里永垂不朽!历史是一面镜子,那些因为和平而牺牲的烈士,永远不会被忘记。这也激励着身处新时代的我们热爱祖国、感恩社会、勇挑重担、积极向上!
是的,我们都相信:丁香烈士还活着,像丁香一样盛开不歇,芬芳美丽,她永远就在开放在我们身边,随时都能看见她的美丽,闻到她的馨香,丁香永流芳,真爱在人间!
后记:
白丁香本名丁贞,出生于宣统二年(1910年)二月十五日。出生后便被遗弃在城东的圣约翰教堂,后被外籍修女白美丽收养。白丁香小学就读于位于天赐庄的景海女子师范附属小学部(今沧浪实小)。学校开设国文、英文、算学、理化、钢琴等科目,培养出了杨荫榆、吴贻芳、王季玉等一批新知识女性。
刻苦聪慧的白丁香15岁进东吴大学读书并秘密加入共产党。21岁与一个叫乐于泓的革命者在上海结婚。婚后根据党的安排前往北平组织地下联络站,因叛徒出卖而被捕,押回南京中央监狱。同年12月3日夜被秘密枪杀于南京雨花台,时年仅22岁。
2022年8月31日 马孝国弟兄(《天风》杂志 特约撰稿人) 润笔稿
爱国梦 牧师情
——记红色牧师毛吟槎先生
基督教近代传入江苏地区的鼎盛期,可追溯至鸦片战争以后,届时国外教会派遣了大批传教士,进入江苏各地建教堂、办学校、开医院,大力开展传教活动,开办了近20所神学院校,并陆续培养了一批品学兼优的中国教牧人员。这其中的许多人,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解放前就倡议独立兴办教会,希望割舍与外国差会的关系。在解放后,更加热烈拥护社会主义政权和共产党的领导,踊跃参与三自爱国运动,他们不仅成为中国基督教界的领袖,有的还成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教育家和著名社会活动家,比如著名的苏州籍红色牧师毛吟槎先生。
01.恩典的牧师之路
毛吟槎先生1891出生在江苏吴县(今吴江)北里巷乡,母亲寡居,家境贫寒。清光绪二十二年入教会圣日学校学圣经,次年人教会小学读书, 二十九年毕业。三十四年受洗入教,同年在北里巷教会小学代课。宣统三年(1911年)调吴县平望镇传教。民国2年(1913年),由美国监理会保送至南京金陵神学院深造。1916年春毕业(系金陵神学院首届毕业生)后,先在苏州甪直镇、常州戚墅堰任传道。1917年,调监理会无锡牧区为协理牧师,兼东吴大学无锡附属第8小学校长。1918年,任教区年会书记。同年,封为“执事”(牧境的副牧区长),派往常北牧境工作。1922年,调往湖州三余社牧区任主任牧师。1923年又调回苏州圣约翰堂为牧师,1923-1925年间在圣约翰堂参与牧养工作,协助主任牧师李仲覃。1925年,他在圣约翰堂办的社交组织“益德会”,支持铁机纺织工人反对资本家克扣工人工资的罢工斗争获得胜利,又动员工人捐钱支持“五卅”惨案中上海的死难工人家属。1927年10月,毛吟槎到太仓教区任教区长。1932年,回苏州后调任宫巷乐群社堂主任牧师,后来任监理会年议会办的《福音光》刊物(一说:圣约翰堂主办)主编。
1937年,作为监理会5代表之一,到南京参加美以美会选举会督的盛典。
02.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和冯玉祥将军的真挚友情
这是一张罕见的照片:我们面前这张照片上敦厚的长者,就是爱国将军冯玉祥(如图)。这张照片的背后更包含着这位爱国爱民的将军与一位爱国爱教的牧师——毛吟槎先生之间的革命友情。
2014年10月,段华娜女士在向常州市档案馆捐赠毛吟槎牧师的书法条幅,《生平实录》手稿,《永不止息——毛吟槎牧师回忆录》等之后, 再次捐赠了这份弥足珍贵的文物——冯将军在抗日战争胜利日和毛吟槎先生相逢后,合影留念并亲笔签名的黑白照片。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日本投降仪式在位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这一天,山城重庆成为欢庆的海洋,冯玉祥将军在欢庆的人群中再次和毛吟槎先生相聚。于是有了这次冯将军和毛吟槎牧师的合影,当时将军将这张他非常喜爱的照片郑重写上:“吟槎弟台”,并签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还郑重盖上了私人印章,赠送给毛吟槎先生,以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毛吟槎与冯玉祥将军因为都笃信基督教而一见如故,此后惺惺相惜并志同道合在为了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中肝胆相照、互相扶持,并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
1936年3月6日,在抗日战争的硝烟弥漫中,毛吟槎举家至武汉,与冯玉祥将军组成,“抗日战争基督徒全国联合会”,冯玉祥将军当选为会长,毛吟槎当选为副总干事。会后冯玉祥将军奔赴了抗日战场,毛吟槎牧师在后方继续着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迁居昆明,担任抗日战争基督徒全国联合会昆明分会总干事。办“难童院”,收养在日机轰炸中失去父母与家庭的孤儿。后毛吟槎于1941年到重庆市卫理公会社交会堂任主任牧师。 此时重庆频繁遭到敌机轰炸,到处是残垣断壁。恶劣的条件加上重庆阴湿的气候,毛吟槎先生病倒了。冯玉祥将军知道后,既心痛又不平。心痛的是毛吟槎先生的健康,不平的是为什么外国牧师有铺着地板的洋楼住,而中国牧师就这样可怜?冯玉祥将军立即给毛吟槎牧师修好了房屋,并铺上了木地板。在冯玉祥将军帮助建起的这几间狭小的房子里,毛吟槎先生办起了一所小学,叫启明小学。之后又在冯玉祥将军帮助下办了一所中学,冯玉祥将军担任该校的董事长,毛吟槎先生任校长。冯玉祥将军原名基善,为感谢冯玉祥将军的帮助,学校定名为敬善中学。 1946年5月30日,在冯玉祥将军的安排下,毛吟槎先生全家和冯玉祥将军一起乘坐民联号轮船由重庆顺流而下返回南京。在南京与冯玉祥将军告别后,毛吟槎先生先后在苏州、湖州、常州等地教会工作。而冯玉祥将军因反对内战,再次受到打压而被迫赴美考察水利。
正当毛吟槎先生满怀希望期待再次与冯玉祥将军见面的时候,却传来了冯玉祥将军在黑海遇难的噩耗,这使得毛吟槎先生悲痛万分。之后,毛吟槎先生怀揣着对冯玉祥将军的怀念以及他们共同理想的执着信念,始终坚持爱国爱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03.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呕心沥血大爱人间
1950年,毛吟槎任湖州海岛教堂主任牧师,后被选为湖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
1954年任常州市北大街卫理公会教堂主任牧师, 常州市政协委员。
1958年任常州皑乐堂主任牧师。
1963年当选为常州市基督教首届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
1977年当选为常州市政协常委。
1980年当选为常州市基督教第二届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
1983年,在常州市基督教第三届代表会议上,被选为常州市三自爱国会名誉主席、基督教协会名誉会长。
1991年10月,在常州逝世。晚年,写下了4万字的《回忆录》,为编写教会史提供有益的资料。
毛吟槎牧师曾任苏州、常州、湖州、昆明、重庆等地教会牧师以及教会学校教师。解放后长期在常州教会侍奉,是常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主席,常州市基督教协会第一届名誉会长。
毛牧师的人生经历跨越了晚清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世纪,亲身经历了齐卢战争、五卅运动、抗日战争、三自爱国运动的发起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其解放前与董健吾牧师保释过地下党员,与冯玉祥将军一起办学;解放后坚定不移地团结社会各界,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爱国爱教大爱无疆,活出了一个基督徒的美好生命见证!
2022年9月5日 马孝国弟兄撰稿(马孝国弟兄系《天风》杂志特约撰稿人)
江长川牧师 简介
江长川(1884—1958年)
上海人,是卫理公会在中国最早按立的一批华人会督之一。1912年,江长川毕业于东吴大学神学院,次年任监理会上海慕尔堂牧师。1918年—1920年在湖州担任牧师。1920年-1923年担任苏州圣约翰堂牧师,其间住在百步街8号,至今故居仍存。1922年,召开基督教全国大会,成立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江长川当选为副会长。会址设在上海。1923年-1931年江长川再度返沪,任上海昆山路景林堂牧师,1924年元旦景灵堂的献堂典礼,即是由他主礼。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举行婚礼,由于江长川的拒绝,他们的婚礼未能在教堂内举行。1930年10月23日,江长川在西摩路宋家为蒋介石施行洗礼,蒋介石正式加入监理会,列在景林堂信徒名册中。
1939年,美以美会、监理会和美普会在美国堪萨斯城举行合一大会。江长川作为中国代表也前往参加。1941年,在华的美以美会、监理会、美普会也在上海举行合一后的第一届中央议会,中文名称为“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辖十个年议会,首次选出华人江长川、陈文渊担任会督。江长川担任卫理公会华北年议会第一任华人会督。
1954年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时,江长川任副主席。1958年在上海病逝。
(本文基于网络稿的修改)
杨镜秋牧师 简介
杨镜秋(1897~1984年) 江苏武进人。毕业于南京金陵神学院,毕业后被派往常州、宜兴、松江等地的卫理公会教堂任牧师。民国35年(1946年),任苏州圣约翰堂主任牧师和苏州教区的教区长,兼卫理公会华东年议会人事委员会委员,东吴大学宗教课教师。曾写过《浪子回头歌》、《明星灿烂歌》、《受难圣言歌》、《神恩歌》等优秀“赞美诗”,歌词先后编入《颂主诗集》、《普天赞颂》和《新编<赞美诗>》中,在信徒中广为传唱。 解放后,杨牧师拥护三自革新运动。于1954年当选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委员。1955年,苏州市基督教成立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被选为副主席,并被推选为苏州市政协委员。1984年2月5日病逝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