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音频:
课程讲义:第六课 行至比利亚
比利亚通常指约旦河外一带(太19:1;可10:1),位于约旦河与阿拉伯沙漠之间。在耶稣末次离开加利利到末次荣入耶稣撒冷那一段时期,通常称为在比利亚传道工作的时期。事实上,耶稣并非全部时间在比利亚,有时也渡过约旦河到犹太去。这一时期约六个月,时间不长,大但耶稣工作却非常忙碌,因为他知道他在世的日子不多了,“趁着白昼,我们必须作那差我来者的工”(约9:4)。耶稣很多重要的教训与比喻是在这一段时间讲的,大部分材料记载在《路加福音》9:51-19:28。
一、耶稣在比利亚工作(早期)
耶稣在比利亚工作的早期时间是从离开加利利到修殿节这一段时间。
补充信息:修殿节是犹太人的三大节期之外的三个小节期之一。公元前169年,叙利亚西流古王朝的安提阿克·伊皮法尼斯(B.C.175-163)入侵犹太,烧杀抢掠后,下令废除犹太律法和圣殿祭祀,凡遵守安息日、行割礼的犹太人均被处死。除在犹太许多城镇建起异教祭坛外,竟在圣殿的燔祭坛上供上一头犹太人看为污秽的猪。这一切暴行激起了犹太人民的反抗,在老祭司玛他提亚和他五个儿子领导下揭竿起义。苦战一年后,玛他提亚去世,三子犹大继续领导人民沉重打击叙利亚入侵者,因而被称为“马加比起义”。公元前164年12月,犹大攻下耶路撒冷,拆除圣殿燔祭坛上被污秽的石头,重建新坛,恢复祭祀,这就是犹太人修殿节的由来。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将按着以下经文中记载的顺序来了解耶稣在比利亚早期的传道事工:
- 往耶路撒冷途中
1.撒玛利亚人不接待耶稣(路9:51-56)
耶稣带着门徒离开加利利后,仍旧取道撒玛利亚前往犹太,不象一般犹太人要从约旦河绕道而行。到了撒玛利亚一个村庄,那里的人不接待他。雅各、约翰想求耶稣用天火来烧灭这个村庄的人,象当年以利亚用火烧灭撒玛利亚亚哈谢派来的使者(王下1:1-16);但耶稣说:“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路9:52-56)耶稣不是要上西乃山或迦密山。他要上的是各各他山。他不是要报复,而是要舍己。一路上耶稣乘机教育门徒。要做耶稣的真正门徒,必须舍弃一切。有些门徒听了耶稣的话,跟随耶稣的心就冷却下来,找各样借口掩盖不愿舍弃跟随的事实,但耶稣叫我们明白“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
耶稣和他的门徒一进撒玛利亚就遇到困难,要穿过撒玛利亚全境不知还要遇到多大的麻烦。在加利利被厌弃,在撒玛利亚遭拒绝,于是他们只得改变行程,转向约旦河谷,到约旦河外的比利亚去了。
2.耶稣差遣七十个人(路10:1-24)
当耶稣在撒玛利亚时,他设立了七十个门徒,差遣他们两个两个地在他前面,往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路10:1)。他们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主要是指犹太全地和约旦河外的比利亚一带。耶稣对他们的吩咐:不要带备用的钱粮物品;重务缠身,不要在路上与人闲谈浪费时间;对接待他们的人要客气;要明确自己工作任务,就是宣传天国近了;诚心告诉人救恩的信息,免得遭受将来的灾难。同时主也提醒他们:他们此去,也有危险,如同羊进人狼群,所以也要机警小心。
七十人回来向主报告工作情况,他们欢欢喜喜地回来子,告诉耶穌“主啊,因你的名,就是鬼也服了我们”。耶稣作出了回应,更是提醒他们,不要因鬼服了你们就欢喜,要因你们的名记录在天上欢喜。”
3.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路10:25-37)
在临近伯大尼的路上,有一个律法师来试探耶稣,提出一个他认为可以难倒耶稣的问题。形式上这律法师彬彬有礼,内心却阴险叵测。他问耶稣“夫子,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晓得他居心不良,他是一个律法师,知道律法上是怎么说的,明明知道应当怎样行才能得永生,于是便反问他:“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律法师表明他精通律法,脱口而出:“你要尽心、尽性、尽力、 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穌没有反问他:你既然知道,为何还要间我呢?”而是因势利导,引他有进一步的认识,便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律法师很敏感,知道耶稣是批评他只说不行,只有知识而无实践。为要说明他有理,便又问耶稣“谁是我的邻舍呢?”这显然又是一个虛伪的问题,同时也是为自己能说不能行进行辩解,他不会不懂“邻舍”一词的含意。耶稣抓住这个问题,要他明白对“邻舍”更深一层的含义,于是耶稣讲了“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
这可能是耶稣路过耶利哥时,亲眼看见的真事。因而也可以推测,耶稣是沿着约旦河西侧那条大路,从迦百农到提庇哩亚后,一直向南来到耶利哥,然后才到伯大尼的。
4.来到伯大尼马大马利亚家(路10:38-42;约10:22-39)
马大为伺候的事情心里忙乱,发怨言;马利亚选择了上好的福分,安静于耶稣跟前听道。经文记载到,马大忙了一阵子,心里忙乱,就对耶稣说“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不在意吗?请你吩咐她来帮助我。耶稣回答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耶稣也没有责怪马大,马大她主动热情确实可嘉,她用两手的劳动来显示她对主耶稣的热爱和尊敬,这也是值得肯定的。耶稣乃是善意的劝勉,不要单单为物质上的东西忙碌,也要追求灵性上的福份。没有灵性的基础,只为物质思虑、烦扰便会失去内心的平安。马利亚安静在主脚前,正是选择上好的福分,是美好的见证。
- 在圣殿里教训众人
住棚节期间,耶稣出现在圣殿里。犹太人守住棚节的第一天晚上,圣殿里大放光明,最后一天称为“大日”(约7:37),祭司要从西罗亚池取一瓶水来,在祭坛附近倾倒在地上。耶稣在殿里的教训,正是以这个犹太节期为背景的。
1.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约7:37-39)
晚上,众人各回各处,耶稣回橄榄山下的伯大尼去。第二天清早,耶稣又回到圣殿教训众百姓(约8:1-2)。
2. 我是世界的光(约8:12-20)
3. 耶稣治好生来瞎眼的(约9:1-35)
4. 我是好牧人(约10:1-21)
- 犹太人坚决拒绝耶稣(约10:22-39)
二、耶稣在比利亚工作(中期)
耶稣在比利亚工作的中期时间是从修殿节起到去以法莲止(约11:54)的这一段时间。以法莲位于伯大尼的北边。耶稣和他的门徒曾在此住了一些时候。在他旅程中,他讲了很多重要的教训,讲了很多发人深思的比喻,也医治过各种疾病,并叫拉撒路复活。同时他与敌人的斗争也更尖锐,有些比喻就是针对法利赛人讲的。他热爱耶路撒冷与圣殿,关心它们的命运,为他们的前途叹息。在这期间,他知道自己离世归天的时候快要到了。就加紧对门徒进行教育帮助,提高他们的灵性,坚定他们的信念,加深他们对真理的认识,勇于背负十字架,做耶稣忠实的门徒。
-
- 耶稣使拉撒路复活(约11:1-53)
修殿节后,耶稣在约旦河外施洗约翰起初施洗的地方(约10:40-42)。这时拉撒路病了,马大、马利亚派人来告诉耶稣,但耶稣并没有立即赶回伯大尼,反在原地又待了两天,直到拉撒路病死、埋葬了,才来到伯大尼。耶稣到了以后就使拉撒路从死里复活。
耶稣使拉撒路复活,许多人因而信了耶稣。祭司长和法利赛人便商议,准备将拉撒路和耶稣一同杀了(约11:45-54,12:9-11)。
-
- 耶稣教训门徒
- 教导门徒祷告(路11:1-13)
祷告是耶稣每日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门徒跟随耶稣多年,也常祷告,可为什么不能象耶稣那样专诚,有灵里的喜乐呢?耶稣祷告毕,门徒走过来,对他说:“求主教导我们祷告,象约翰教导他的门徒”。耶稣立刻答应他们的请求,先讲祷告的内容应当是什么,然后又用一个比喻说明祷告要有耐心、信心,相信上帝的爱,一定会把最好的给求他的人。
耶稣这次讲的祷告内容很简单,也就是以前在登山训众时所讲过的。一则说明“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非常重要,应当作我们日常祷告的内容。二则要提醒门徒这是以前讲过的,要他们重视。祷告不是单为自己求肉体或物质的好处。七句祈求的话,只有一句是为饮食,而这句也可以包括灵粮。我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要求明白他的旨意,使他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要求我们灵性上的长进和罪得赦免。祷告要以“上帝”为中心,祷告的基础是上帝的爱和我们对上帝的崇敬。
接着耶稣又讲一个比喻,是教人祷告不可灰心,凭信心坚持祈求,就必能得着所祈求的。甚至得着比你祈求的更好。
2. 防备假冒伪善者(路12:1-7;太10:26-31)
3.在人面前承认基督(路12:8-12;太10:32-33,12:32)
4.灵魂比财富更重要(路12:13-34)
5.警醒等候忠心事主(路12:35-48;太24:45-51)
6.信徒要坚持真理(路12:49-53;太10:34-36)
7.作门徒的代价(路13:22-30,14:25-35;太7:13-14,21-23)
耶稣有两次谈话,讲到做耶稣门徒不是一什容易的重而要付上极天的代价。在一次耶稣在去耶路撒冷的路上,有一个人问耶稣“主啊,得救的人少吗?”耶稣不回答是多还是少,因为多与少是相对的。要想进天国的门的人是很多的,但能够进人窄门的却不多。听过耶稣教训的人很名,与耶稣一同吃过喝过的人也不少,但能遵行主道的人却不多。
耶稣谈话的精意在于不能只是在名义上、形式上做耶稣的门徒,不能因为与耶稣有过接触或听过耶稣讲道就算满足。做门徒得救恩就得付上代价。这不是说门徒的身份可以靠钱财买得的,救恩可从立功得着的,乃是说,真心跟从主作门徒的必然会有生命的改变,走别人所不愿走的路,挑自己也不愿挑的重抯。
耶稣这些话也是教导门徒不要错过得救的机会,曾经有人早就听过道,后来却失去了得救的机会,也有人后来居上,听了道接受了耶稣很快就得救了。这就是耶稣所说“有在后的将要在前,有在前的将要在后”。俗语说:时不我待。不能掉以轻心!又一次,有很多人要跟从耶稣,耶稣就对他们提出要求,要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们可以查考经文详细了解并反思我们跟随的生命是否真愿意付上代价。
8.不义的管家(路16:1-13)
9.恕、信、忠(路17:1-10)
a. 1-4讲恕道(罪与饶恕),不要绊倒人。有人得罪你,他若后悔,就饶恕他。即使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转回,也总要饶恕他。
b. 5-6讲信德(信心的能力),你们若有信心象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棵桑树说,拔起来栽在海里,它也必听从。信心就是力量。
c. 7-10讲忠心(仆人的本分),仆人从外面耕地或放羊回来,就得继续服事主人。做完了一切,主人不需谢谢他。仆人反而应当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所作的本是我们应分作的”。
这些话,有些以前也讲过的,现再申述。如:在迦百农时耶稣对门徒讲要饶恕人(路6:37),在黑门山下又教训门徒要有信心(太17:20)等等。
- 耶稣告诫法利赛人
1.谴责法利赛人和文士(路11:37-54)
2.不悔改必灭亡(路13:1-9)
3.关于安息日之争(路13:10-17,14:1-6)
4.在筵席上的训诲(路14:7-24;太22:1-10)
5.三个失落的比喻(路15:1-32;太18:12-14)
这三个比喻意义一样,只是程度不同,侧重点不同而已,不管“失落”是谁的责任,“失落”总是悲惨痛苦的,一旦找回来,那是何等幸福快乐。
6.律法和上帝的国(路16:14-18;太5:31-32,11:12-13;可10:11-12)
7.财主和拉撒路的比喻(路16:19-31)
- 为耶路撒冷哀哭(路13:31-35,19:41-44;太23:37-39)
耶稣不但预见犹太领袖所犯的罪行,他还预先看见了他们因罪行所带来的毁灭后果!他看见他们的罪恶,他的心是忿怒的,所以他要责备!他看见他们执迷不悟、醉生梦死,他的心是忧急如焚的,所以他多次愿意将他们如同小鸡一般聚集在自己的恩翼之下;他看见他们的罪将要使他们的家成为荒场,他的心是破碎的,虽然在目前这事还没有成为事实,可是耶稣知道这是必将临到的灾难。
《路加福音》中两次记载耶稣为耶路撒冷哀哭的事(路13:31-35,19:41-44),但这两次的内容不尽相同;《马太福音》也记载了一次(太23:37-39)。
讨论题:
1.有些人一度想做耶稣的门徒,为何后来又退去了?
2.这一段时间耶稣讲了很多重要的教训与比喻,你又怎样的收获?请举例分享。
参考书目:孙彦理《耶稣的一生》; 《基督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