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姐妹平安:欢迎点击下方音频,聆听课程内容!
课程音频:
课程讲义:希伯来民族的史地文化——希腊时期
一、希腊的兴起与波斯帝国的灭亡
波斯帝国大利乌一世(公元前521–485年)时就开始发动对希腊的战争,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史称希波战争。最后波斯战败,宣告波斯时期的结束,进入了希腊时期。
- 亚历山大帝与军事帝国的建立
马其顿位于希腊北部,社会经济发展较晚,以农民为主体。腓力二世(公元前359-336)统治年间,加强王权,逐渐发展军队和舰队,在希腊北部称雄。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开泛希腊会议,各城邦承认马其顿的领导地位,并宣布向波斯进军。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宫庭阴谋中被刺死,儿子亚历山大(Alexander I TheGreat公元前356-323)继位。亚历山大帝是世界历史上一个突出的人物,他虽然只活到33岁,但在他的武力征战下,建立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公元前332年下半年,亚历山大占领埃及,埃及人拥他为法老,把亚历山大尊为是一颗解除波斯暴政的救星。亚历山大在埃及尼罗河口建立一个大城,命名为亚历山大城,即今日埃及的第二大港亚历山大里亚(Alexandria)。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彻底击潰大利乌三世的波斯残军,占领波斯首都苏萨。公元前330年3月,亚历山大继续东进,声言要进军到世界东方的尽头。
- 亚历山大帝的希腊化运动
亚历山大13岁拜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师,学习伦理学、哲学、地理学、医学等等,除学习各科学科目外,特别醉心于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人物。他深受了亚里士多德的影响,雄心勃勃地要向整个东方世界传播希腊的文化,首先要使地中海以东地区都以希腊语为官方语言,当然也包括巴勒斯坦的地区在内。亚历山大对巴勒斯坦犹太人的宗教宽容政策赢得犹太人的拥护,乐意接受希腊的文化,如讲希腊语、穿希腊服装、采用希腊式建筑等,甚至不少犹太人加入亚历山大的军队,充当亚历山大向外征讨的雇佣军。犹太人的希腊化首先表现在生活、物质方面,以后逐渐发展到精神方面,如欣赏希腊的艺术,研究希腊的哲学等,并以熟谙希腊语作为有文化素养的标志。在亚历山大帝希腊化运动的影响下,犹太人竟相学习希腊语。因此到公元前300年时,流亡在外地的犹太人多数已不熟悉古希伯来语而涌现了一些犹太人的希腊语作家。至于阿拉米语(过去波斯帝国的通用语言,即亚兰语)仍一直存在和应用到罗马时期,七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才彻底被阿拉伯语所取代。
关于亚历山大帝的东征路径、亚历山大帝国版图可参考图1、图2
二、托勒密王朝与塞琉古王朝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帝死,这个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军事帝国迅速分裂。亚历山大帝的部将互相争夺权势,以后形成了三个各自独立的王国,即:安提柯王朝统治下的希腊、马其顿;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塞琉古王朝统治下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这三个王朝以塞琉古王朝疆域最广,建都于叙利亚的安提阿城。
- 托勒密王朝的统治
公元前305年,托勒密首先控制埃及,正式称王,以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城为首都,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的托勒密王朝。这个王朝存在了二百七十多年(元前305-30年),由托勒密一世传至托勒密十五世,最后被罗马屋大维所占领并入罗马版图为止。
- 托勒密二世与旧约圣经《七十子译本》
托勒密二世(PtolemyⅡ元前285-247年)是埃及托勒密王朝一个出色的王,他为巩固王权大肆进行清洗。当安提柯王朝和塞琉古王朝衰颓时,他将自己的版图扩展到叙利亚、小亚细亚和爱琴海。在第二次叙利亚战争中(元前260-253年)他战争失利,他以外交手段挽回败局;建设首都亚历山大里亚,发展艺术与科学事业。埃及举世闻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是当时世界有名的文化学术中心,藏书丰富,包括所有希腊古典著作和东方典籍。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基本上都是希腊文。据传托勒密二世接受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底米丢的建议,邀请熟悉两种文字的专家把希伯来文的旧约圣经翻译成希腊文,放在图书馆内,好让只懂希腊文的读者阅读圣经。参加这次翻译的专家共有七十二人,他们在亚历山大港外的一个名为“法鲁斯”(Pharos)岛上进行翻译,经历了七十二天的紧张工作,翻译大功宣告完成。于是这部第一次从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的旧约圣经译本就名为“七十子译本”(Septuagint),这译本一直通用存在到今天。这部《七十子希腊文圣经译本》在基督教的发展史上曾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基督教初期传播的对象是犹太人之外广大世界讲希腊语的人。
- 托勒密王朝与塞琉古王朝的争夺霸权
托勒密王朝与塞琉古王朝争霸引起长达80年的战争,史称“叙利亚战争”。从托勒密二世的时代(元前276年)持续到托勒密五世的时代(元前195年)止,战争共进行了5次。公元前201–195年间塞琉古王朝的安条克三世(元前223-187年)利用埃及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的机会,于元前198年从埃及托勒密五世(元前210-180年)手中夺取巴勒斯坦和腓尼基,从此犹太人转而归属塞琉古王朝统治。
三、马喀比起义和马喀比(哈斯摩尼)王朝的建立(参考图3、图4)
- 塞琉古王朝安条克四世迫害犹太教
安条克三世死,儿子塞琉古四世继位,阿尼亚(Onias)任耶路撒冷大祭司。塞琉古四世死后,儿子安条克四世伊皮法尼斯(AntiochusⅣ Epiphanes元前175-163年)继承王位。就是这个安条克四世在其统治期间,疯狂镇压犹太人的宗教,导致了一场震动巴勒斯坦的玛喀比大起义的爆发。(在第一期《耶稣生平》课程“行至比利亚”一课中提及修殿节时有补充过相关内容)
- 马喀比王朝的独立时期
从公元前168年,祭司马提亚掀起反抗安条克四世的宗教与政治的迫害,爆发了震动巴勒斯坦全地的玛喀比起义,经过长达25年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终于在元前143年,在西门治理时代,获得了摆脱塞琉古王朝统治的胜利。从公元前143年到公元前63年,罗马占领巴勒斯坦为止,这段时期是为玛喀比王朝的独立时期。庞培将巴勒斯坦、叙利亚设为罗马行省。至此,玛喀比家族从马提亚开始掀起长达百年的独立战争宣告结束,希伯来民族的历史进入罗马时期。
四、希腊时期犹太人的宗教派别与社会分化
公元前六世纪三十年代,犹太人在波斯统治时期里回归耶路撒冷,重新建造第二圣殿,恢复犹太教的发展。以后历经希腊时期异族的统治与磨难,玛喀比起义百年的斗争曾赢得数十年的独立时期。在这漫长的时期里,由于犹太人内部经济地位的分化和对各时期异族统治者不同的政治态度,犹太教内部也形成了不同的派别,这些派别体现了人民内部政治与经济的社会分化。一般的划分,主要有下列四派:
- 撒都该派 源起自所罗门王建造圣殿以后逐渐形成的祭司贵族集团。从历史渊源上讲,所罗门立撒督为祭司(《列王纪上》2∶35),于是撒督子孙世世代代为祭司(《以西结书》44∶15),后来称为撒都该派。这一派是由圣殿当权的祭司、贵族、富商等一批上层人士所组成,是犹太教中的元老当权派。此派主张只需尊奉摩西律法,不接受后来发展的“口传律法”,此派说没有复活,也没有天使和魔鬼(《马太福音》22:23;《使徒行传》23∶8)。玛喀比王朝独立时期,此派掌握并控制圣殿特权,到罗马时期又屈从罗马统治者。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罗马人摧毁。从此这一依附于圣殿为生的特权教派,逐渐销声匿迹,终于消灭无踪。新约圣经记载在公元70年之前,撒都该党人仍横行社会,飞扬跋扈,施洗约翰斥责他们是“毒蛇的种类”耶稣告诫人们要警惕、防备他们的“教训”(《马太福音》3:7,16:1-12)。
- 法利赛派“法利赛派”的希伯来语动词词根意为“分离”,读作“法列德”(Phred),希腊文由此演变为 Pharisaios,意为“分离者”。因此法利赛的成员是指一批与他人不同的“分离者”。此派是犹太教的中层人物,主要由文士与律法师组成。他们笃信律法,并遵守后来发展的口传律法,相信灵魂不死与肉身复活,注重维护犹太教的传统与犹太生活规范,盼望“弥赛亚”降临。法利赛派的前驱是“哈西德”党(Hasideans),“哈西德”原文为“圣洁”,“虔诚”,虔信律法,争取宗教信仰自由,并非政治团体。但玛喀比起义时,哈西德党也热烈参加,奋不顾身,成为起义军中的主要力量,因为他们认为是为信仰而战,反对安条克四世施行的宗教迫害。到了取得起义的胜利之后,他们就退出了政治的舞台,回到虔诚的宗教生活中去。此派持排外态度,反对希腊化、世俗化。玛喀比王朝独立时,法利赛派反对当权的撒都该派,因撒都该派代表世俗当权者,信仰又不纯正,是谋求权势享乐的贪官贵族。法利赛派代表严谨保守的、盼望弥赛亚国度的宗教集团。这两派在玛喀比王朝独立时期里的矛盾和斗争,大大削弱了抵抗外侵势力的力量,以至公元前63年,犹太在罗马人入侵后,就被归并于罗马统治之下。公元第一世纪基督教产生的前后年代里,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既有分歧又有合作。新约圣经记载,这两派党徒曾联合起来向耶稣寻衅,出难题要抓耶稣的把柄,并逼迫耶稣的门徒(《马太福音》22∶23-33,《使徒行传》4∶1–4,5∶17-18)。使徒保罗被犹太人公会逮捕时,曾利用撒都该派不相信复活,法利赛派相信复活的矛盾,使这两个党派互相争闹,发生了纠纷(《使徒行传》23∶1-11)。法利赛派本来是持守律法,注重虔诚的宗派,但到了新约时代,蜕化为只求外表、追求形式、追逐名利的党徒,成为“假冒为善”之人。
- 艾塞尼派此派名称来源不详,根据希腊文 Essenoi 可能指“虔诚者”。这一派的成员主要为下层群众,包括农牧民阶层,他们的经济地位低下,信仰虔诚,所以是玛喀比起义的主要力量。在起义胜利以后的年代里,他们的经济地位并没有得到改善,反受到当权者的迫害。他们因而悲观失望,成群避居于偏僻山村和死海沿岸,建立互助集体社团,过朴素的集体劳动生活,注重虔修祈祷,殷切盼望救世主“弥赛亚”的来临,实行比法利赛派更严格的禁欲生活。法利赛人不离开社会,不离开圣殿,而艾赛尼派两者都脱离了,他们认为圣殿崇拜已经形式化甚至腐化了,完全世俗化了。艾赛尼派反对世俗的奢华安乐,主张过淡泊清贫的生活,严守安息日,安息日不做一点工作,全部时间用作祷告、默想与读经。宗教虔诚与对政治社会的态度,决定了艾赛尼派对犹太宗教特权者和希腊、罗马政权的统治者怀有强烈的反抗情绪。1947年在死海沿岸一些洞穴中发现一批古代文献(即《死海古卷》)以及后来在邻近的库兰(Qumran)地区发现古代社团聚居村落的遗址,可能就是艾赛尼派当年活动留下来的踪迹。艾赛尼派生活于僻村荒野,不与现实社会接触,因此新约中对他们毫无记载。
- 奋锐党人 也称狂热派,拉丁文称“西卡尼”,意为“持匕首的人”(daggers),故西卡尼派也称短刀党。此等短刀党徒以暗杀、暴力为手段来对付敌人,他们属奋锐党中的左翼激进分子。奋锐党人包括社会下层的犹太无产者、贫苦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等,他们在宗教的观点上与法利赛派一致,强烈盼望并宣传救世主“弥赛亚”的来临,但在政治斗争上却和法利赛人走截然不同的路线。在罗马统治时期,以狂热派为首的犹太人不断进行武装的反抗斗争,狂热的奋锐党人认为忍受罗马统治是不忠于上帝,在圣殿中也可以杀死罗马人。他们反对纳税给罗马皇帝该撒、反对罗马的人口普查、主张革除亲罗马的祭司和圣职人员。奋锐党人是公元66-70年那次犹太战争的中坚力量,号称这是光与暗、善与恶的殊死战斗。公元132-135年的巴·柯克巴起义的领袖,也是奋锐党的后代。耶稣所挑选的十三个门徒中有一个名为“奋锐党的西门”,他区别于另一个西门彼得(《马太福音》10:4)。
讨论题:
1.通过本课的内容学习,你对撒都该派、法利赛派等群体有何新的认识,对你的基督信仰有何警戒与提醒?
(也可结合圣经中主耶稣的教训分享)
参考书目:《希伯来民族简史》 许鼎新著;《圣经教会地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