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善”字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从甲骨文和金文的造字法来看,“善”字的形态表现为羊头,尤其突出羊的温顺和和平。随着汉字演变,善字的上部为“羊”,下部为“言”,象征着“美好的言辞”或“善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善”指的是生活与精神的至高美好状态。《国语·晋语》说“善,德之建也”;《礼记·大学》中有“止于至善”,「善」的意思为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老子的《道德经》更是说“上善若水”, 形容最高境界的「善」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这些都是在说“善”的美好和“善”的本意——正直良善,与“恶”形成对比。
其实,“善”不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更是一种日常实践,体现在仁爱、宽容、帮助他人等行为中。在基督教文化中,“善”同样被视为正直和良善的实践。《申命记》6:18说:“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直和美善的事,你都要遵行,使你得福。”这里的“美善”就是正直良善。诗篇100:5说:“耶和华本为善,他的慈爱直到万代”, 上帝是善的标准,甚至差派独生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以生命向世人诠释“善”,并成为我们“行善”的榜样。
今天,当我们提到“善牧”,往往想到一个好的牧人形象,他不仅是领袖,更是充满耐心、爱心和责任感的照顾者。这些特质,其实就是“善”的具体表现。在圣经中,牧人与羊的关系被用来比喻领导者与被引导者之间的关系。然而,并不是每一个羊群都享有善牧的带领,甚至羊群时常连牧人都没有。耶稣对那些迷失的群体表达了深切的怜悯,这正是善牧的重要特质。本文将从“羊,没有牧人”“主,应许羊群”“羊,紧跟善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探讨善牧的角色、上帝的应许以及羊群的回应。
一、羊,没有牧人 (耶23:1-2;可6:30-34)
- 牧人失责,羊被遗弃
在《耶利米书》23章1-2节中,耶和华斥责那些失职的牧人:“你们赶散我的羊群,并没有看顾他们,我必讨你们这行恶的罪。”这里,牧人象征着宗教或政治领袖,而羊群则代表百姓或神的子民。这些牧人失去了他们的责任,没有好好带领羊群,没有真正关怀和医治受伤的羊,也没有去寻找迷失的羊。上帝通过先知谴责这些“残害”“赶散”和“不看顾”羊群的牧人,指出他们的恶行带来了百姓的四散和无依无靠。
上帝愤怒地说:“这些牧人有祸了!”在那破碎的世界里,百姓根本感受不到关怀与照顾,尤其是在以色列人被掳的时候,人们忍受着战争的痛苦和流离失所的无助。即便是先知耶利米自己,也没能幸免于难。在他那个时代,他不仅遭到当权者的排斥,还受到侮辱、虐待,甚至面临绝望和孤独。这种状况正如马可福音6章34节中的描述。“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
- 耶稣的怜悯:看见人的需要
与这些失责的牧人不同,耶稣展现了善牧的特质——怜悯。《马可福音》6:30-34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耶稣和门徒们在宣教工作后,身心俱疲,想找个安静的地方休息。然而,当他们上船时,发现有许多人已经在那里等待。耶稣并没有因疲惫而推开他们,而是被他们的迷失和无助所触动。耶稣以怜悯回应他们的需要,开始教导他们许多道理。耶稣的怜悯不仅仅停留在情感层面,更是具体的行动,这正是善牧的表现。
那么,作为基督的跟随者,我们是不是也能像耶稣那样,看到别人真正的需要呢?当我们在家庭、工作和社区当中,遇到那些迷茫、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我们是否愿意停下来,以怜悯的心去回应,并付诸行动呢?
或许,这就是我们能够成为别人的“善牧”的开始。
- 怜悯与责任的统一:呼召与回应
从《耶利米书》23:1-2和《马可福音》6:30-34中,我们看到了怜悯与责任的统一。耶稣以行动展现了善牧的榜样,而上帝则警告那些失职的牧人,指出他们的罪责。今天的世界也需要这样的善牧。作为基督的跟随者,我们被呼召去看到他人的需要,并以怜悯和责任感来回应,成为他人的牧人。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走向光明,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所以,我们有时候是领导者,有时候是追随者。无论我们是什么角色,我们都需要记住:怜悯心和责任感是我们信仰的核心。我们不仅要看到别人的需要,还要主动承担起帮助他们的责任。这种怜悯和责任的统一,是我们作为基督徒的呼召,愿我们都能像耶稣那样,用怜悯的心和负责任的态度去回应这个呼召。
如果,你感受到你的生活中没有好牧人,或者你怀疑你自己做不了好牧人,甚至你不认为你能成为牧人。请不用惧怕。因为,神的应许给了我们带来极大的安慰和鼓励。
二、主,应许羊群 (耶23:4-6, 诗23:1-4)
- 照管与牧养——羊群归回,再无惧怕
上帝在《耶利米书》23:4-6中应许将设立忠信的牧人照管羊群,使他们不再惧怕,不再失丧。在《诗篇》23篇中,上帝被描绘为牧者,带领羊群进入安息和富足之地。在《耶利米书》23章,上帝还进一步应许将兴起大卫的公义苗裔,这位君王将以智慧治理,带来公义和公平。他被称为“耶和华我们的义”,这表明他将以神圣的公义来治理,并成为上帝赐予祂子民的救赎源泉。
这些经文预示着基督的到来——那位大卫的公义苗裔,终极的善牧。基督是羊群的真正牧者,所有地上的牧人都在祂的领导下工作,并要向祂负责。即使地上的牧人失败,羊群也可以相信,基督永不会失败。
上帝在此还应许引领与引导羊群,使羊苏醒,最终带领祂的子民进入祂的公义与安慰。
- 引领与引导—羊苏醒,得安慰
诗篇23篇说“耶和华使我们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们走义路”,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像死荫的幽谷一样,祂的子民也不必惧怕,因为上帝与他们同在,上帝对祂子民的生命负责到底。无论我们面临什么挑战,祂都在掌管,祂的杖他的竿都使我们得安慰。
神既然为了没有牧人的羊,为了被牧人遗弃的羊而亲自作我们的牧者,还应许耶稣基督照顾羊群,带领我们走义路,并且赐下永恒的救恩。那么,作为属于耶稣的我们,应当紧紧地跟随这位信实的善牧。那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紧紧跟随耶稣呢?
三、羊,紧跟善牧 (可6:33、54-56, 弗2:15-19)
- 完全信任善牧的医治
在《马可福音》6:33、54-56节中,人们因认得耶稣而奔跑追随,甚至相信只需摸到耶稣的衣角就能得医治。这种信任像迷失的羊找到了牧人。
今天,我们在哪里还能够看到这种跟随的状态?我们看到粉丝对明星的疯狂追捧、某一个商界精英、老师、师傅受到众人的追随,还有很多人对某一款游戏的痴迷,对金钱的痴迷追求等等,如果说,哪一个人或事物都能让人不知疲倦地苦苦追随,那么,耶稣这位满足人属灵需要和医治人疾病,带来永恒救赎的善牧,难道不值得我们昼夜奔跑,毫无疑问地,甚至只是摸一摸衣角都会心满意足的,紧紧地追随吗?更何况,那个时代人,有一些并不知道耶稣就是神的儿子,他们只是看到了耶稣的大能和医治,就已经完全信任这位善牧了。
而今天的我们,拥有这本神所默示的圣经,圣经的教导已经完全地将主耶稣启示给了我们,按道理,我们要比那个时候的人更加认得耶稣,更加迫切紧跟耶稣。
弟兄姐妹,耶利米书时代的百姓被领袖遗弃,马可福音的群众甚至像没有牧人的羊。而耶和华应许兴起的忠实牧人耶稣,祂的怜悯、照顾、引领和保护都成就在我们这些新约子民身上,祂付出生命带来的和睦和更新,临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包括远方的和近处的。今天,我们仍有很多人不认识耶稣,甚至是没有真正认识耶稣。因此,我们被呼召去紧紧跟随这位善牧,不单单只顾自己的生命得着好处,还要效法善牧,消除隔阂,促进和睦,领人回归到主的家中。
- 人得和睦成新人,并领人成为神家里的人
放眼望去,今天的世界,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了耶利米时代的破碎,国际冲突和战争(比如俄乌战争、巴以战争)、种族和民族的矛盾、政治对立和社会不稳定、宗教冲突、家庭和社区的破裂(包括家庭内部的矛盾、离婚率上升、不同年龄阶段之间的价值观冲突)、社会不平等(包括经济不平等、性别歧视、社会地位差异带来人与人之间的敌意和不满)等等,这些正在发生的破碎,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作为神的子民,我们应当定睛在耶稣所创建的以和平为基础的属灵家庭,而致力于使人和睦,领人回归。
在《以弗所书》2:15-19中,基督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耶稣通过祂的十字架打破了原本敌对的双方之间的隔阂,创造了一个新人——一个以和平为基础的属灵家庭。在基督里,我们不再是局外人,而是神家里的一员。基督是我们和平的源头,他让人与上帝和好,也让人彼此和好,在祂里面,所有的隔阂、敌意、分歧都被消除了。在基督里,我们找到了真正的和平与合一。
作为祂的羊群,跟随善牧意味着我们被呼召进入一个新的关系——不再被隔绝或分离,而是彼此相连。因此,实践合一与和平,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信仰问题,更是整个基督徒群体的责任。我们被呼召成为和平的使者,应当将基督的爱和合一带进这个分裂的世界。
然而,如何将紧跟善牧的呼召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呢?我有几个可行的建议,分享给大家:
首先,我们要寻求耶稣的引领:每天我们都需要向耶稣祷告,为世界、为国家、为教会而祷告。求祂引导世人爱好和平、带领国家行公义好怜悯,复兴教会广传福音。我们也要求祂引导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家庭中的每一步。我们需要不断地从祂的话语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他的话成为我们的指引。
其次,我们要信靠耶稣的医治:不论是身体上的病痛,还是心灵上的创伤,我们都可以将世界上饥饿病痛、流离失所的人交托给耶稣。我们也把软弱的我们自己交托给耶稣。因为,祂不仅医治人的身体,还愿意修复人的心灵,让人在祂里面得享平安和康复的力量。
最后,我们更要实践基督的合一:在教会、家庭和社会里,我们被呼召去消除隔阂,促进和平。这需要我们在行动中展现出来,要学会宽恕、包容,积极建造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成为真正的和平使者。
结论
“紧跟善牧”不仅仅是一个属灵的概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体现在信任、回应与实践中。今天,我们被呼召去紧紧跟随这位善牧,寻求祂的引领、信靠祂的医治,并实践基督的合一与和平。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认得善牧耶稣,并毫无保留地紧跟随祂,将福音的美好带给他人,回归主家安然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