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守望者末底改
经文:以斯帖记
讨论题:
1、末底改应对危机的智慧给了你哪些启发?
2、从哈曼的经历看出才德分离必有危害,工作中你该如何规避这种情况?
《以斯帖记》讲述的是一部犹太人在异国统治者管辖下如何因依靠神使正义得伸张、性命蒙保全的民族抗争史。它的奇特之处在于:这卷书通篇没有提到神的名字,也没有提到圣殿,甚至也是唯一没有直接或间接被新约引用过的旧约书卷,但却被纳入了圣经正典;这卷书看似没有神,但神的作为却无处不在。从这卷书的名字看,主角似乎是以斯帖,但事实上真正在每个转角推动整个事件发展的关键人物却是末底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这个人物。
故事背景要追溯到公元前586年,南国犹大亡于巴比伦,百姓被掳至异乡。48年后,波斯帝国崛起,取代巴比伦。波斯王居鲁士二世和亚达薛西一世都曾下诏,允许犹太人回归耶路撒冷重建圣殿与城墙(这事《以斯拉记》《尼希米记》有记载)。然而,以斯帖时代的波斯王亚哈随鲁执政时,末底改仍留在书珊城,他属于未归回的群体。在人眼中,这批滞留异邦的犹太人似乎被神遗忘——没有先知向他们发声,没有神迹为他们开路。神真的弃绝了他们吗?神的盟约是否已将这群人排除在外了吗?这卷书给出的答案是“没有”,神没有忘记他们。所以,以斯帖记的故事给历世历代那些游离在主流基督教信仰群体之外,生活工作在特殊群体中却默默敬畏神的人带来了盼望。
末底改在危机中成为民族的守望者,展现出信仰在家庭、职场和社群中的力量,这个力量不因文化、地域和时代的变迁有过分毫的改变,也再次验证了神的信实和神在每个境遇里面绝对掌权的事实。
一、在家中的责任心(2:5-11)
末底改是便雅悯支派的犹太人,扫罗王室的后裔,在波斯王宫作官。由于叔叔叔母过世的早,为了避免年幼的堂妹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他主动承担起了收养抚育堂妹以斯帖的责任,尽自己作亲属的本分,而且从后来以斯帖的人生发展轨迹来看,末底改对堂妹的教育是成功的,以斯帖最终成为一位德才兼备、勇敢睿智的波斯王后。这说明末底改一直认真履行自己教养的职责,而且对这个养女他不仅是在尽亲属的义务,更是关怀备至,给以斯帖属灵的引导,以斯帖被选入宫,他叮嘱以斯帖隐藏身份避开可能出现的危险,并且每日在宫门外关切以斯帖的安危,提前5:8“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末底改正在用行动活画这项真理,他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当幼女以斯帖缺失父母时,末底改勇敢担当起亲属的责任,当少女以斯帖初入宫廷,根基不稳时,他牵挂在心,每日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陪伴。
弟兄姐妹,家庭是信仰的第一训练场,当我们的孩子面临学业的焦虑,当我们的年迈的父母面临健康的困境,当你的配偶面临工作的压力情绪低落时,我们是否及时的用祷告、拥抱、安慰、陪伴和关注向他们传递神的爱和属天的平安?弟兄们都是专注于事业的,往往忽略了家人的感受、忽略了与家人之间关系的建立。亚哈随鲁王举办规模宏大的宴请,国中贵胄官员他都邀请了来,考察历史,他并不是单为宴乐,而是召聚人,为接下来攻打希腊作准备。事实证明,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在事业和家庭关系之间做好平衡,家庭必受到不同程度的亏损。
此外,末底改是个勇于担当责任的人,这更是一个弟兄不可缺少的美德。(例:圣经中的失败者都有共同的特征:推诿责任,总在别人身上找原因:亚当不敢承担责任,该隐回避自己的罪恶、扫罗将未灭尽亚玛利人的战利品的责任推给百姓、亚伦将制造金牛犊的锅完全甩给百姓,将自己置身事外……相反大卫犯罪后“我情愿落在耶和华的手里,因为他有丰盛的怜悯。”大卫王被先知拿单责备时,没有丝毫为自己辩解开脱,而是坦然承认“我得罪了耶和华”(《撒母耳记下》12:13),并在忏悔中承担罪责,寻求赦免。约书亚:作为以色列人的领袖,当以色列人在艾城战败时,约书亚没有推卸责任,而是俯伏在上帝面前认罪,带领百姓反思过失,并主动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约书亚记》7章)。撒母耳:撒母耳担任以色列士师时,曾当众对百姓说“我在这里,你们要在耶和华和他的受膏者面前给我作见证,我夺过谁的牛?抢过谁的驴?欺负过谁?虐待过谁?从谁手里受过贿赂因而眼瞎呢?若有,我必偿还”(《撒母耳记上》12:3),以坦荡的态度承担自己作为领袖的责任,接受百姓的监督。这些人物在面对过错或职责时,展现出不推诿、主动担当的态度,成为《圣经》中“承担责任”的典范。
从末底改对家人的关爱反观亚哈随鲁王因一己之私、一时之气废除妻子王后的位份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末底改的谦逊、理性、不张扬与亚哈随鲁王的骄傲、疯狂、大炫耀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末底改的见证提醒弟兄们,作为基督徒,在家庭的风暴中要作中流砥柱,而非随波逐流。
二、在职场中的忠心(2:21-23;3:1-6;6:1-10)
当末底改在宫廷任职时,发现了两个太监要刺杀亚哈随鲁王的阴谋,就即刻上报王后以斯帖,挽救了王的性命。事后末底改并不借此邀功,显明他的忠心是为神而非为人。末底改为国尽忠,如同约瑟为埃及尽忠,但以理对巴比伦王尽忠一样。这三个人都在异教国家身居要职,却都被异教徒认可,不是因为他们会左右逢源,两面三刀,圆滑狡诈,而是他们知道凡权柄都是出于神(罗13:1),所以无论在哪里做事,做的是“属灵的事”还是“属世的事”,以及在谁手下做事,都能显出正直、可靠、忠诚的品格。
在这里出现了第二个和末底改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哈曼。末底改有功但不自傲,而哈曼无功却奢望封赏,末底改向国尽忠,哈曼为自己私欲不顾国家的亏损。哈曼是亚哈随鲁王的宠臣,和末底改一样,也并非土生土长的波斯人,他是亚甲族人(亚玛利人),多半也是因为民族沦陷被掳到波斯的,同样作为一个外国人、寄人篱下的亡国奴,波斯国中的少数民族,家世背景,哈曼却逆袭成为波斯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员,他的能力毋庸置疑。然而,这样一位位极人臣的哈曼却在权利的试金石和自己的虚荣心作祟之下,做了严重的傻事,他眼中容不下末底改不向自己跪拜,迁怒整个犹太民族,向王提议屠杀波斯国境内的犹太人。向哈曼跪拜是王的旨令,末底改却不跪,显明末底改的忠心室有原则性的,他不愚忠,这也给今天在职场中的弟兄姐妹带启发,当上司的意思和神的意思发生冲突时,我们该怎么办?信仰的原则一定要坚守,这是底线,但该尽的本分和忠心一定要做。
当上司要求我去做一件有悖信仰原则的事时,我们是否有勇气说:“我愿为公司利益全力以赴,但我的信仰不允许我这样做,我建议另一种解决方案”呢?今天很多弟兄姐妹服侍的对象都是非信徒,可能还是异教徒。基督徒在职场的挑战是很大的,很多时候,我们愿意选择哈曼式的成功,成为那个为了满足私欲一再打破底线的人,我们不愿意成为末底改,毕竟谁愿意为了坚守原则落入困局?尽管我们知道末底改最终会因为有神的帮助必然走出困局,尽管我们知道箴24:16 “义人七次跌倒,仍必兴起”的道理。今天神在职场中挑战我们对他话语的忠心。20世纪初一位基督教知名布道家说:“基督徒的职场是祭坛,每一份报告都是献给神的祭物。”然而,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仁爱,在压力下持守正直,是每个人职场人都要不断操练、避无可避的功课,我们一直交让神不满意的答卷,要么凭借信心向末底改一样走出死循环。
哈曼的故事,也提醒我们,有才无德却位高权重,有多么的可怕。使用一个有能力却没有良好的品格的人,也许短时间内可以给你带来效益,但长期下去,一定会成为团队的灾难,而不是祝福。德国犹太人、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1868-1934)曾经在空气中提取化学元素合成氨肥,促进了农业产值的大幅度提升,他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但同时他也极力促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毒气战,将自己科研成果转化成战场上的致命杀器,一战中,他帮助德军在战场上释放了168吨氯气,第一次成规模把毒气应用于战争,造成英、法军队5000人死亡。二战时期,德国人将这种毒气用于屠杀关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犹太人。
无论是哈曼还是哈伯,都因为有才无德最终一败涂地。足让我们引以为戒。
三、在社群中的爱心(4:1;4:4-14;10:3)
当哈曼的灭族令下达,末底改撕裂衣服,披麻蒙灰在城中哀哭(斯4:1),这并非是他恐惧自身安危,而是在为民族命运痛心疾首。他催促以斯帖:“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斯4:14)这句话唤醒以斯帖的信心,促成三日禁食祷告,最终扭转了民族的命运。
面对社会不公和群体苦难事件时,他没有无动于衷,而是哀哭。他的哭绝不是消极的哭泣,而是流泪的代祷。今天网络信息发达,我们几乎每天都能摄取到来自身边及全球各地的新闻,这些新闻里,有负面的,有积极,我们是看过就看过了,或者是法个无关痛痒的点评,发发牢骚?或者做个幸灾乐祸的看客呢?还是切实的为某些事感恩或迫切代祷呢?末底改不仅代求,还积极的起来行动。虽然在波斯王不可更改的旨意面前,他的努力就像萤火微光,就像蝼蚁撼大树,微不足道,但他却在尽着自己该尽的本分。负面的抱怨和论断是没有用的,末底改在灭族危机中身体力行,把身处危机中的人带到神的面前,就解决了危机。今天我们也要成为光盐,把身边哪些处于危机中的人带到神面前。我们不是要做救世主,而是要告诉有需要的人,哪里有救恩,有出路。末底改的努力最终扭转了困局,让坏事变好事,整个民族因祸得福。
以斯帖记给这个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屠杀,面临灭顶之灾的民族带去无限的希望,这个希望就是:无论神的子民身处何地,何时,神的信实,神与他子民所立的约永不改变。今天,我们也是神的子民,同样,守约施慈爱的信实之神仍然在我们认为已经被遗忘的角落里做工;今天,神也期待借着我们对他的信靠参与到你我生命中的每个境遇里去,施行他的计划和大能,使危机变为转机。今天神仍在寻找像末底改一样愿意在平凡位置忠心的人。神也仍旧在预备像以斯帖一样愿意为使命付代价的人。求主赐我们勇气和信心在每个境遇中敬畏神,成为家庭、职场和社群中合神心意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