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以神之名认识自己
经文:出3:11-18
新岁启封,万象更新,世间万物皆被赋予了全新的生机与希望。在这焕然一新的起点上,想必大家的心中都已悄然勾勒出未来的蓝图。或许你计划在学业的征途上奋勇攀登,用知识充实自己;或许你打算调整生活的节奏,以健康的体魄拥抱生活;又或许你期望在工作中突破自我,迈向更高的成就。这些美好的愿景,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然而,在满心期待的同时,过去的经历与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常常让我们心生顾虑。我们担忧自己能否坚守最初的决心,害怕在前行的道路上半途而废;我们怀疑自己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能否实现心中的理想。其实,这些担忧与自我质疑,皆是人之常情。每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会经历这样的迷茫与挣扎。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经文中,摩西也曾深陷自我质疑的漩涡。在那遥远的时代,神首次向摩西启示了祂的名字,给摩西的人生价值、能力和身份带来了更新。神启示自己的名字,绝非普通的自我介绍,而是如同一道划破万古长夜的闪电,蕴含着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一旦我们真正领悟神的名字,便如同握住了那束照亮生命的光芒,它将引领我们探寻生命的真谛,从此告别迷茫,坚定地踏上前行的道路。
无论此刻你我身上背负着多少世俗的标签,诸如 “失败者”“不够优秀”“能力有限”,我都恳请弟兄姐妹,勇敢地将这些标签统统抛开。因为依据今天的经文,神明确地向我们宣告:“你的价值、能力和身份,并非由他人的评判所决定,而是由那呼召你的神所定义。”
弟兄姐妹,我们对摩西并不陌生。80岁的摩西在米甸旷野牧羊时,神于燃烧的荆棘中向他发出呼召,命他带领以色列人脱离埃及的奴役。然而,摩西脱口而出的并非 “主啊,我在这里。”,而是充满苦涩与自我怀疑的 “我是什么人?竟能担当此等大事?”
深入了解摩西的人生轨迹,我们便能理解他质疑的缘由。他的人生充满了跌宕起伏,身份也不断更迭。他曾是尊贵的王宫贵族,享受着荣华富贵;却因一时义愤,失手杀了埃及人,沦为逃亡的逃犯;最终成为寄人篱下的牧羊人。如今,这位逃亡半生的牧羊人,却要肩负起带领以色列这个庞大民族脱离强大埃及帝国统治的重任,这听起来的确令人难以置信。
面对摩西的质疑,神并未责备他推脱使命,也未直接回应他 “是谁” 的困惑。当自卑的摩西反复思索 “我是什么人?我是谁?” 时,神坚定地宣告:“我必与你同在 。”
一、神的同在使我们的价值不再一样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常常在忙碌中迷失自我,在迷茫中探寻自我价值。一旦闲下来,内心便会被空虚与不安填满。许多人将财富的积累视为价值的体现,于是没日没夜地工作,银行卡里的数字日益增多,可脸上的笑容却越来越少,内心的焦虑与空虚感也愈发强烈。在权力与名利的漩涡中,有人为了追逐地位与名声,不惜一切代价,在他人的评价中患得患失,一句夸赞便能让他们欣喜若狂,一句批评则能让他们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渊。在社交媒体的浪潮下,不少人被点赞数、粉丝量所左右,为了获取他人的认可,精心包装自己的生活,可关上手机,内心依旧迷茫。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迷茫与错置,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焦虑与不安。
几千年前,以色列的先知摩西,在 80 岁时也被自我价值的问题深深困扰。神呼召他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他满心疑惑:“我是什么人,竟能去见法老,将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呢?” 这并非他唯一一次推脱神的任务。从《出埃及记》3:11 – 4:17,摩西先后五次推脱神的差遣。今天聚焦的这段经文,正是第一次神与摩西的对话,对话始于摩西对自我身份的质疑。
摩西拥有复杂的双重文化身份,他曾是埃及王子,在皇宫享受了 40 年的荣华富贵;同时,他又是希伯来人。这期间,他被迫放下曾经的尊贵身份,成为米甸的寄居者(出 2:22)。从尊贵的王子沦为普通的牧羊人,巨大的身份落差,让摩西很可能觉得自己只是个平凡人,不属于任何民族。如今,列祖的神要他去埃及带领以色列人,他自然充满了怀疑与恐惧。我们虽无法确定他问出 “我是谁” 时的语气,是怯懦、讽刺还是嘲弄,但能肯定的是,他的内心满是不自信。
摩西询问 “我是什么人”,并非单纯地询问名字,而是对自身能力与角色的质疑。过往经历、岁月沧桑让他觉得自己毫无资格担当此重任。他的疑问,暴露了人性的软弱,失败的过往、卑微的身份,成为一个个沉重的枷锁,将人紧紧束缚。即便神在燃烧的荆棘中亲自与摩西对话,如此神奇的临在,也未能让他在短时间内重新审视自己。
弟兄姐妹,我们有时也会像摩西一样,因他人的否定和曾经的失败经历,仿佛被咒诅一般,失去了勇气、自信与生命绽放的自由。就像我曾辅导过的一位姐妹,她一直渴望在教会参与敬拜服事,可一次在众人面前唱歌跑调被嘲笑后,便再也不敢开口。即便内心对敬拜满怀热爱,也因 “不会唱歌” 这个标签的束缚,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敢再尝试。但实际上,他人的评价往往充满主观性,我们的价值绝非由这些外在的标签所决定,而是由呼召我们的神所决定。
在3:12 中,神说:“我必与你同在。你将百姓从埃及领出来之后,你们必在这山上侍奉我,这就是我打发你去的证据。” 神宣告与他同在之后,便差遣他、赋予他任务,并且承诺摩西必将成功,还会在这山上侍奉神。这虽是未来之事,神却以已然成就的语气告知摩西,与他在燃烧荆棘中对话,这样的同在,便是他完成使命的证据。“我必与你同在”,这是神主动且有力的宣告,充满了慈爱与大能。神的同在,是神派摩西完成任务的保证,是摩西担当使命的根基,这绝非靠人的资格所能换取。也就是说,任务能否达成,摩西个人的身份并不关键,关键是神必与摩西同在。值得留意的是,“差遣” 一词在这段经文中出现了 5 次,全部是以第一人称 “我”(神)来支配,这表明神主动介入,要与摩西一同执行这个使命。在这里,摩西的 “我是什么人?我是谁?” 得到了那位深知自己是谁的神的全力支持。
读到这节经文,我深受触动。一位历经失败、逃亡、寄居、放羊的老人,因神的应许,因这位同在的神,从自认为毫无价值变得有价值。摩西不再是失败的逃亡者,而是被差遣去成就大事的人,因为神的同在和亲自参与,他必然成功。这个任务必然会成功,不是因为摩西自身的能力,而是因为神差遣了他,并定意要参与其中。所以,人的价值不在 “我是谁”,而在 “神与谁同在”。神呼召摩西,并非因摩西的特质,而是因神的主权与慈爱。
我想问大家:你曾经被哪些 “名字” 捆绑?是 “失败者”“不会说话”“不懂世故”,还是 “没恩赐” 不敢参与服事?今天,如果你被贴上这些标签,神要我告诉你:“你们是君尊的祭司……是属神的子民,”(彼前 2:9)神的同在,能让破碎、软弱、匮乏、失败、卑微的人成就大事,从此拥有不一样的价值。所以,当我们在困境中质疑、在软弱时自卑、在不公义面前不敢发声、在服事时不敢担当,一定要紧紧抓住神的应许 “我必与你同在”(出 3:12),神必将以同在遮盖我们的软弱,赋予我们力量与勇气。
至此,或许有人会问:我真的能完成神的差遣吗?我会不会一时感动答应顺服神,却最终做不到,辜负神的差遣?神会不会因我做不到而责罚我?摩西也有这样的顾虑。神宣告与他同在后,他仍忧心忡忡。在3:13 中,摩西追问神的名号:“他们若问我你叫什么名字?我要对他们说什么呢?”
摩西有此顾虑不难理解。以色列在埃及为奴 400 年,漫长的奴役岁月让他们渐渐遗忘了列祖的神,摩西担心提及列祖的神,以色列人不信他。毕竟做了 400 年奴隶,都未等来神的拯救,他们或许觉得神早已抛弃了他们。而且,埃及是多神崇拜的国家,众神皆有其名,摩西认为只有让这位神的名号区别于埃及众神,才能让以色列人信服。这其实暗示着,摩西依旧不相信自己能完成任务,即便神已承诺同在,他还是在纠结自身能力。但神并未责备,而是向他启示了自己的名字,让摩西明白,他无需顾虑自身能力。
二、神的全能使我们不需要倚靠自己
在14 节,神向摩西启示:“我是自有永有的”,有的翻译为 “我是我所是”“我是那存在者”。从哲学与神学的角度看,神在本质上难以被命名,正如《道德经》所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在古代文化中,名字承载着一个人的品格、特征与际遇,是属性与能力的象征。长久以来,人类一直在探索那位高天上的神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即便知晓自然规律、宇宙法则,却未必认识掌控这一切的主宰。然而,神从拣选亚伯拉罕起,便计划逐步将自己启示给人类。直到摩西问出这个问题,神启示自己的名字是 “我是那我是”,借此向人类宣告,祂是自有永有、创始成终、赐人气息成为有灵的活人、成就一切的全能神。这个神圣的名字揭示了一个真理:神存在于当下和未来的信心宣告中。因为,“我将是那我将是”,这是动态的表述,表明神动态地参与人类历史,既非静止不动,也未远离受造世界。就像祂说 “我实在看见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下来是要救他们脱离埃及人的手”、“我实在眷顾了你们,我也看见埃及人怎样待你们” 。在3:15 节,神交代摩西:“你告诉以色列人‘耶和华 —— 你们祖宗的神,打发我待你们这里来’”,神称耶和华是祂的名,直到永远。耶和华的发音,源自 “我是” 这个希伯来文单词的字母发音。犹太人因敬畏,不敢妄称耶和华的名,所以称神为 “我的主”。这表明耶和华神是人类生命的主宰,是一切的源头。
神的名具有超越性,祂是自主、信实、临在的神,是全能的宣告。神超越万有,却主动进入人类的苦难,“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实在看见了”,并通过 “同在” 实现救赎,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祂的超越性并未与人类、自然等受造物隔绝,反而以盟约的爱贯穿始终。神的名字要求人以 “信” 信靠祂并行动:摩西必须凭着 “那我是” 或 “那自有的存在者” 的应许去面对法老;百姓出埃及后要侍奉神,脱离奴隶身份,进入与神的盟约。
神从第一次启示名字,到后来逐渐启示自己,这位不可言说的神,最终 “道成肉身” 进入历史,使祂的名在耶稣基督里成为可触摸的恩典。当人们思索 “名可名,非常名” 时,耶和华神给出了终极答案,祂以 “道成肉身” 的爱超越一切名字,因为祂就是爱,在主权中俯就,在永恒中临在。这位不可言说的超然之神,介入人类历史,在基督的十字架上实现了终极统一 —— 无限的神以有限的人性显现,永恒者进入时间,圣洁者拥抱罪人。
至此,或许有人会疑惑,至高神超越一切、无形无踪,怎么又能被看见,且参与人类历史呢?其实,我们有形的人,极其有限,而真正的至高者,可以无形,也更容易有形。祂可以自由地俯就至卑微处(腓 2:6 – 8)。祂 “下来” 拯救百姓(出 3:8),以十灾击打法老,亲自引领旷野道路。当人陷入困境时,神的超越提醒我们:“祂的智慧无法测度”(赛 40:28),所以,不必要求神按我们的计划行事。就像约伯,虽不明白苦难的意义,仍告白 “祂虽杀我,我仍信靠”(伯 13:15 直译)。神的神圣名字要求我们以信来回应。
祂的超越使我们敬畏,祂的介入使我们蒙恩。在基督里,这两极完美融合 —— 祂是 “远在天边” 的至高神,也是 “近在心底” 的救主。祂如同父母有能力让孩子独立,却仍选择陪伴,为的是主动与人建立更深的爱的关系。特别是当我们面对失业、疾病等困境,陷入 “我做不到” 的焦虑时,神就是我们随时的帮助。
弟兄姐妹,神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弗 3:20)刚来圣约翰堂时,墙上的一张照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圣约翰堂在 1996 年修缮时缺乏资金,那在当时无疑是天文数字。照片中,姚天惠牧师带着信徒祷告。他们 “先踏出信心的第一步”,在这过程中,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祈祷,多少人奉献,多少信徒和牧师亲自搬砖做工。但今天看到的约翰堂与照片中的样子,巨大的差异让我深知,唯有神能成就这一切。他们在祈求中得到神的帮助,今天的圣约翰堂就是神供应的见证。
所以,亲爱的弟兄姐妹们,我们是何等幸运与蒙福,我们所信的神全然独立于受造界,是 “至高至上、永远长存” 的(赛 57:15),祂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赛 55:8 – 9),不受时间、空间、因果律限制,因此能绝对掌权(诗 115:3)。在祂没有难成的事,“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祂”(徒 17:28)。面对这样一位神,你打算在哪些方面放下 “自己的规划”,转而拥抱 “神的大能” 呢?
在摩西自觉无力面对法老,更觉无力领导以色列人时,神用双重保障回答他,不仅宣告 “我必与你同在”,还暗示不在乎摩西是谁,而在乎是这位耶和华全能的神差派了摩西。神不需要我们有完美的计划,只要我们以信心回应,将自己完全交托给这位自有永有的至高者,就能在祂的救恩中获得尊贵的身份。
三、神的救恩使我们进神家作神儿女
摩西,这位承载着历史使命的人物,起初试图凭借一己之力拯救同胞(出2:11 – 15 ),然而,命运的轨迹并未如他所愿,他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但神的救赎计划从未停歇,在给予摩西双重保障之后,再次向他明确了使命。神指示摩西 “凭神的名执行任务,从会见以色列的首领,到直面法老,再到将以色列人从埃及的困苦深渊中拯救出来,最终引领他们去敬拜神”(出3:12 ) 。
摩西的蒙召,神的旨意并非要塑造一位单枪匹马的孤胆英雄。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这一伟大壮举,是神救赎盟约长河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回溯往昔,神与亚伯拉罕立下神圣之约,应许他的后裔将成为大国,拥有迦南美地作为产业。从《创世记》中以色列尚为一个家族、一个部落,到《出埃及记》里发展成为一个大族、一个大国,“出埃及” 无疑是神履行与亚伯拉罕所立盟约的关键一步。借由摩西,神开启了将以色列人从为奴之地解救出来、引领他们奔赴应许之地的宏大计划。在旷野的漫漫征途中,以色列人领受了神通过摩西颁布的律法,由此建立起与神独一无二的关系,逐渐形成了以神为中心的信仰体系和社会架构。摩西蒙召后的这一系列行动,不仅串联起过去神与列祖之间的应许,更开启了未来神对以色列人持续的引领与救赎之路,最终将救恩延伸至外邦人,神拣选一个民族,意在通过这个民族祝福万国万邦,逐步实现对全人类的救赎。由此可见,神始终深切关注着人类的苦难,以切实的行动来拯救世人,恢复人与神之间那原本亲密的关系。机遇这个宏大的计划,因此,摩西带以色列出埃及这关键的一环,必然成功。
被奴役长达 400 年之久的以色列百姓,内心深处对 “脱离奴役” 的渴望如熊熊烈火般炽热。神亲自介入这场拯救行动,然而神带他们出埃及的意义,远不止于摆脱肉体上的痛苦折磨。神救赎的终极目的,是要将百姓从 “服事法老、沦为法老的奴隶” 的悲惨境地,转变为 “敬拜真神,成为神的儿女”(出3:12 ) 。以色列人原以为出埃及便是苦难的终点,然而神却宣告 “我要你们在这山上侍奉我”。埃及的奴役生活固然苦不堪言,但长期的压迫竟让他们染上了 “奴性思维”。《民数记》11:5 记载,出埃及后,他们竟对为奴时的食物满怀怀念,在旷野中一旦遭遇食物短缺,便向摩西大发怨言。
反观今日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一边虔诚地祈求神 “带领我脱离焦虑”,一边却在深夜紧紧握着手机,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难以自拔;一边对自由满怀憧憬,一边却甘愿在短视频的碎片信息中继续被奴役;一边渴望神更新我们的生命,一边却放纵自己,一味地体贴老我的肉体。《出埃及记》18 节提到 “为要祭祀耶和华神”,神救赎以色列,并非是要让他们从 “埃及的奴隶” 摇身一变成为 “旷野的流浪者”,而是要成为 “敬拜的子民”,实现身心灵的全然救赎。时至今日,许多信徒虽已在信仰的道路上迈出了 “出埃及” 的步伐,可灵魂却依旧在 “法老的鞭影” 下畏缩不前。于此,我们理应深刻反思: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我们当下的追求与祷告,究竟仅仅是为了摆脱现实的捆绑,还是能够借着生活的苦难,进入旷野,更加深切地亲近神,满怀感恩地敬拜神呢?
结尾:
神的话语,穿越时空的洪流,于今日再次降临在我们身边,其适用性与往昔并无二致。因为神是不受任何约束的超越者,按照神的形象所创造的人类,所有敬拜与追求真正自由的终极目标,便是在神的面前,尽情享受神以及神赐予子民的一切福祉。那些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遵循神的指示去敬拜神的人,也就是走进神的圣所,在基督耶稣里,以赤诚之心和虔诚态度常常敬拜、祷告、读经的人,能够从诸多束缚中解脱出来,这些束缚包括腐败和被误导的道德、伦理以及精神层面的禁锢。如此一来,在神的救恩庇护下,我们得以从被罪奴役的状态中挣脱,走进神的家庭,成为神的儿女。
最后,我想再次诚挚地鼓励大家:我们因着神的救恩摆脱了心灵的奴性,最终能够自由地敬拜独一真神。从此往后,我们的价值、能力和身份,便不再取决于我们自身究竟是谁,而在于神与我们同在。在这新的一年里,愿大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砥砺前行,力上加力;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收获更多的温暖与善意,恩上加恩。让我们凭借着神的同在,勇敢地踏上服事的道路,无畏前行。
思考:
1、你是否低估自己的价值?如何通过神的同在重新认识自己?
2、面对困境时,你依靠自己还是神的能力?你如何透过神的应许来重新计划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