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章 |跟从耶稣

题目:跟从耶稣

经文:路加福音5:1-11

耶稣站在革尼撒勒湖边

彼得兄弟和约翰兄弟住在按着当时人们的习惯和乡愁叫做加利利“海”的附近,其实那就是一个湖泊。当年的加利利也像如今一样混杂,远没有南方犹大地那般有着古板而正统宗教传统。其文化和宗教混杂程度或许仅次于臭名昭著的撒玛利亚,所以拿但业“拿撒勒能出什么好的吗”这样的地域偏见问题。甚至彼得兄弟的名字都反映了这种混杂。“西门”是犹太名,但“安得烈”却是标准的希腊名字。

彼得兄弟俩是伯赛大人(和另一使徒腓力是老乡)。此地到加利利颇有一段距离,但彼得兄弟以及下文的雅各约翰兄弟却都定居于此,显然是因为加利利海丰富的渔业资源。实际上,渔夫当然不能和撒都该人之类既得利益者相比,但其生活水平却远高于普通犹太农夫。马可福音一20提到,西庇太家不但有船,甚至还有雇工,算是颇为殷实的中小企业家,堪称当时的中产阶级。故此,当耶稣呼召他们时,他们的“立刻舍弃”,并非没有付上代价。马太福音经文虽特意两次强调他们是“立刻”舍了网,“立刻”舍了船,但彼得、安得烈、雅各、约翰却并非初次和耶稣见面。实际上,在约翰的福音书中,第一章里清楚记载,他们本来是施洗约翰的门徒,曾与耶稣打过交道。

四位使徒“立刻”的抉择,并非一时冲动。圣灵的恩召,人心的预备,共同造就了这刹那间的神圣时刻。从经文当中可以看出,这四个人的抉择也不是“水到渠成”那么简单和自然。首先,当时的确有不少人,甘为门徒,跟从某位夫子,但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门徒去找夫子,而不是像耶稣这样,夫子来呼召门徒。被动接受基督的主动呼召,似乎显得个人存在感不是那么强,多少有些被人“安排得明明白白”的感觉。其次,正如上文所述,他们并非走投无路,在社会上混不下去,才只好来混教会。实际上他们的工作很不错,收入颇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恰恰是通常来说最没有动力、最不敢冒险、前怕狼后怕虎的中产阶级和中年危机家庭。这个年纪的人,上有老下有小,最想换工作,又最怕丢工作。

“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

路加福音5章4节这里耶稣下了一个指令。这个木匠出身的农村传道人居然下了一个有关打鱼的具体指令。所以你看到了渔夫西门前半部分的正常反应,他客气而委婉地说:我们已经忙了一夜了,我们一无所获。他的意思是,你知道的,这个季节鱼昼伏夜出,并且鱼喜欢在浅水区而不是深水区出没。我们是打鱼专家,我们懂这个。讲道或许是你行,但是打鱼?那还是让我们来吧。这是我们的专业。我们专注打鱼二十年。西门前半部分的回答无疑是在对这种明显的“外行领导内行”的下意识抵挡。这种想法虽然貌似仍然承认独一真神,但却无形中把神架空了。它将无所不在的神限定在了教堂中,将无所不知的神限定在了宗教中,将无所不能的神限定在了自己的头脑中。永生的事当然得靠耶稣,但做生意还是要看松下幸之助、杰克韦尔奇。搞管理怎么能看圣经,必须要看德鲁克。心理辅导?教会和牧师靠边儿吧,这事儿得看专业的心理医生。

好在彼得以信心顺服了耶稣的指令:“但依从你的话,我就下网。”信仰多数时候就是这样的冒险,就是这种只因相信、只因顺服而作出的貌似违反专业规律的事情。而这么做的结果是,这些见多识广的渔民,这些什么大鱼没打着过的渔民,全为这深水中一网打上的鱼之多而惊讶不已。面对这样粉碎专业自负与自我价值的神迹,彼得心生无比的敬畏,立刻认识到了自己为何是个罪人。你若经历过,你就知道对彼得反应的描述是多么生动。“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所以,这呼召之所以有效,根本原因并不在人,而是在神。当神的话语降下,那撒网和补网的就立刻舍了网。当神的能力临到,人就不再迷信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当神的呼召显明,那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的人就别了他们的渔船,甚至父亲。

 “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

就像有人总结说,打鱼的经验和传福音、建教会的经验确有许多共通之处,因为,一位优秀的渔夫必然有如下素质:

(一)他必须忍耐。他一定要在鱼上钩前忍耐等候,如果他性情暴躁,急于求成,就决不能作渔夫。同样,在传道或教导的工作上,也很少能看到迅速的果效,所以我们也必须忍耐等候。

(二)他必须不屈不挠坚忍不拔。他一定要学习永不灰心,随时愿意‘再试一次’。好的传道人与教师在工作没有什么效果的时候,决不灰心丧志,他也必须时刻准备‘再试一次’。

(三)他必须要有勇气。他必须准备好冒险,不畏惧海中的狂风巨浪。好的传道人与教师必须意识到向人们传述真理的时候,也常有危险临到。传述真理的人常要将他的名誉、生命置之度外。

(四)他必须时刻留意最恰当的时机。聪明的渔夫知道什么时候捕不到鱼;他知道在什么时候撒网,也知道在什么时候收网。好的传道人与教师同样懂得选择时机。有时人们欢迎真理,有时人们怨恨真理;有时真理能够感动他们,有时候真理却使他们更刚硬。聪明的传道人与教师,一定知道“言语有时,静默有时”。

(五)他必须为鱼寻找适当的鱼饵。一种鱼饵适合一种鱼,另一种鱼饵适合另一种鱼。保罗说,只要有机会得人,他向什么样的人,就作什么样的人。聪明的传道人与教师知道,用同样的方式无法接近所有的人,他甚至知道并承认自身的有限;他也可能发现他自己在某些范围可以工作,另外的范围就不能工作。

(六)聪明的渔夫必须时时隐藏自己。如果他的存在受到了注意,即使是他自己的影子,鱼儿就决不肯上钩。聪明的传道人与教师,随时要介绍给别人的,不是他自己,而是耶稣基督。他的目的是要使人的眼光,专注在超乎他以上的那一位,而不是他自己。

呼召再临

【约21:2】有西门彼得和称为低土马的多马,并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业,还有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又有两个门徒,都在一处。

【约21:3】西门彼得对他们说:“我打鱼去。”他们说:“我们也和你同去。”他们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并没有打着什么。

七位门徒在这个四月的清晨,一定想起了三年多前被主呼召的那一刻同样的加利利海,同样的春季清晨,他们同样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然后主说,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他们依言而行,就圈住许多鱼,网险些裂开。那一刻彼得跪下高喊:“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于是此刻约翰大喊:“是主!”,于是彼得不顾一切,跳进海里,他像海面行走那次一样,奔主而去。

这是耶稣医治他的开端。然而,恩典再次临到,福音再次临到:复活的主再一次站在革尼撒勒湖岸边,再一次下指令让他们下网打渔,他们的渔网再一次的因为打的鱼多险些裂开。那时那刻,他们一定想起了三年多前被主呼召的那一刻。于是彼得不顾一切,跳进海里,他像海面行走那次一样,奔主而去。这是耶稣医治他的开端。既然他曾三次不认主,耶稣也就三次在加利利海岸边这堆炭火旁,就是和大祭司院中那堆同样冰冷彻骨的炭火旁,问他:”你爱我吗?”

耶稣为着医治彼得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他直面过去:在炭火旁跌倒,就要在炭火旁爬起。这可真是“把炭火堆在他头上”。既然他曾三次不认主,耶稣也就三次在加利利海岸边这堆炭火旁,就是和大祭司院中那堆同样冰冷彻骨的炭火旁,问他:”你爱我吗?”

这一次彼得不敢再和人比较谁的爱更深,不再自负地宣称:“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太廿六3)”,而只是老老实实地回答:“主啊,你知道我爱你。”耶稣没有提起彼得所犯具体的罪,而是针对他最根本的罪。这是医治的关键。耶稣没有说:“彼得,当时你为什么不认我?以后你还会不认我吗?”他却是问:“你爱我吗?”所以他的意思实际上是:“彼得,你是否已经明白,你不认我,是因为你实际上并不爱我吗?”曾经的彼得,常常利用基督信仰来使自己感觉良好。那时的他狂妄自大,说:“我和他们不一样。我绝对不会离弃袮。”所以他爱的其实是情怀,不是耶稣,他爱的是宗教,不是耶稣。他爱的,是自己虚构出来的高大上的自我形象。他爱的,仿佛后世杜撰出来的那个教皇彼得,而不是被炭火和鸡叫显明的背叛者彼得。

所以耶稣回来找他了。因为主亲自托付他的使命,绝不会落空。所以主前来兑现诺言,使他悔改,赐他信心。主再次差遣已经回头的他,坚固弟兄,牧养群羊。所以当彼得不再说“我当然更爱你”,而只是说“主啊,你知道我爱你”,就意味着他终于不再执迷于自我形象,而是将自己完全交给基督。彼得的心就被这样破碎,然后被细心地缝合。于是他悔改了。他虽然忧愁,却终于还是说:“主啊,我爱你!”福音的医治与更新重新赋予了彼得悔改的能力,爱的能力。这也是在主里做一切事的能力。耶稣告诉他:“如果你爱我,你就重拾呼召,牧养我的羊吧!”

思考题:

1、为什么这四个渔夫(彼得、安德烈、雅各、约翰)听到耶稣对他们的呼召就立刻舍了船,别了父亲,跟从了耶稣?
2、跟随耶稣的门徒们的生命经历了怎么样的更新和翻转?

苏州市基督教圣约翰堂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09612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1519号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