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姐妹平安:欢迎点击下方音频,聆听课程内容!
课程音频:
课程讲义:基督教简史4.成为罗马国教时期的教会
随着教会的日益发展,信徒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加上圣经正典形成,基督教从教义传播到组织管理都越来规范。公元4世纪,教会在罗马帝国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从被逼迫到成为罗马国教
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敕令》,结束了帝国对基督徒的迫害,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存在,并规定各地无偿归还基督徒聚会场所和全部教产。随后,君士坦丁又进一步颁布谕令,免除教牧人员的捐税、规定星期日为假日等。甚至皇帝参与了教会的公会议,在君士坦丁堡建立礼拜堂,并在自己临终前接受了洗礼。君士坦丁死后,他的继任者复兴罗马古教期间又开始打击教会,但新皇的统治仅有两年,随后的罗马皇帝均支持基督教。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国教,同时严禁并迫害其他宗教。罗马当局将教会看作维护统一的重要力量而加以重视。395年,狄奥多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分治国家,罗马帝国自此分为东西两部,分裂后的东西两部继续支持基督教。5世纪中后期,罗马帝国被推翻,新王朝继续支持基督教。基督教在这段时间内转而开始迫害异教徒,这一行为引起教会中一些领袖的忧虑。
二、教义之争和教会大公会议
在不受逼迫的这段时间里,教会开始重视在神学上的思考,并把内部存在几个世纪的神学和教义上的分歧拿出来讨论。这个时期,教会先后组织过一系列大的公会议,会议主要围绕“三位一体”和“基督的神性和人性”两大问题展开。
1尼西亚会议 使徒及教父时期,教会对这两个问题是统一的,即是信经所呈现的内容,只是没有形成教义。但在后来的发展中,有的神学家提出基督的地位低于父,甚至认为子是被造的,因为子有开端等说法,于是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公元325年在尼西亚召开大公会议,有300位主教参与了此次会议。经过会上的反复争议,通过了尼西亚信经,承认:“我信独一主耶稣基督……从真神出来的真神,受生的,不是被造的,与父一体(同本质),万物都是藉着他造的。”但这样的决议遭到以阿里乌为首的5位主教拒签字,这5人主张基督不全是人也不全是神,地位低于父,是受造的,没有灵魂,乃被“罗格斯(道)”取代。
2君士坦丁堡会议 公元38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在君士坦丁堡主持又一次的大公会议,有150位主教参加,此次会议再次确认了尼西亚信经,明确父子灵同样具有神性。阿里乌被视作异端而被放逐。但阿里乌派继续在其他地区传播,直到7世纪消失。
3以弗所会议和卡尔西顿会议 这两次会议解决耶稣的神人二性神学争议,公元43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在以弗所召开,因未达成统一意见,会议解散,公元451年,在卡尔西顿再此召开会议,有520人参加,此次会议采纳的神学观点是:基督里有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二性联合在一个位格中,互不混淆,互不变换,互不割裂,互不分开。
但这次会议后,支持基督一性论(即认为基督的神人二性因道成肉身而联合成一性——神人性)的埃及亚历山大教会渐渐走向独立。
三、西方教会的争论
以上关于教义的争议主要存在于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方教会内部,东方教会的争论侧重于抽象的神学和教义方面;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教会则倾向于务实,西方的争论围绕圣职和圣礼、得救和教会展开。
1 圣职和圣礼之争 西方教会在脱离被逼迫的境况后,有人认为教会是义人组成的,之前那些在受迫害中背教的人不能再加入教会。持这种观点的被称为多纳图派,公元311年,在一次主教的按立礼中,有一位参加按立的人之前在迫害中背教,因此多纳图派认为此次按立礼无效。于是发生了大公教会与多纳图派的分裂,而多纳图派则在314年的教会会议中被定为异端,公元5世纪该派消失。针对圣礼的有效性是否会因为施行圣礼的人有罪而变得无效,大公教会认为:圣礼的效力在于教会的性质,使徒的统绪,圣礼本身是有效的,并不因施行圣礼的人改变其有效性。
2得救和教会之争
公元400年,爱尔兰修士贝拉基提倡道德修养,认为人并无从亚当遗传的原罪,婴儿洗无效,人之所以犯罪是因为仿效了亚当和他人的罪,他认为神的各种启示和基督都是给人以好榜样,这有利于人择善。人不靠律法、福音和恩典仍能得救,但有这些使人得救更容易。他的观点遭到奥古斯丁的反对,奥古斯丁认为贝拉基的观点违背圣经,人被造之初有自由意志,但因亚当犯罪而失去,亚当罪性经遗传而非模仿传给后人,罪不止在于恶行,还在于本性,人因原罪失去了得救的自由选择,人得救是因恩典和信心,这是神的工作,信基督让人与基督连合,信上加爱,使顺服神成为可能。教会最终接受了奥古斯丁的“原罪说”和“恩宠论”,定贝拉基为异端,但教会同时突出奥古斯丁不同意的善功。
四、修道主义的兴起
公元4-5世纪,成为国教的基督教趋于世俗化,于是有人寻求以禁欲的方式攻克已身,保持信仰的专注。修道生活最先从埃及起源,后来传到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希腊、欧洲、非洲等地。修道方式逐渐从个人扩展到集体,成立修道院,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修道院在教育、文化、保存古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修士们中间也诞生了很多教会的领袖、哲学家、音乐家等。但后来修道方式逐步发展到矫枉过正的程度。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很多对教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神的仆人,如将圣经翻译为拉丁文并致力推洞修道主义的哲罗姆;曾任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大布道家金口约翰;写下《忏悔录》、《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的北非希坡主教奥古斯丁。
五、教会的崇拜、组织和生活
罗马国教时期的教会崇拜仪式趋于复杂,教堂的建造逐渐趋于宏伟和豪华,教会开始编写圣诗,除了崇拜、圣餐,婴儿洗和临终洗常被采用。开始重视节期,即:圣诞节、复活节、圣灵降临节。4世纪以前也常有纪念已故圣徒和殉道者的活动,但4世纪开始,马丽亚受到了特别的崇拜,还出现了崇拜圣物、朝拜圣地的习惯。
这一时期,教会组织体系及圣职分工等进一步完善,每一城市和附近乡村成为一主教区,由一主教负责,重要中心城市会在主教区的主教之上设宗主教。4世纪时,有5个设有宗主教的城市:耶路撒冷、安提阿、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后来,罗马主教渐渐居于首位形成教皇制。因为罗马主教被认为时彼得的继承人,罗马又地处首都。教会主张,教皇可以为教义争论作最后裁决,第一任教皇为:格列高利一世。
讨论题:
教会在4-5世纪的变迁史,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参考书目
赵志廉《基督教简史》 冈查雷斯《基督教史》 祁伯尔《历史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