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姐妹平安:欢迎点击下方音频,聆听课程内容!
课程音频:
课程讲义:中国教会简史1.唐元明清时期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基督教何时传入中国?历来有多种说法,不少人认为是东汉时传入的,但缺乏足够的考古凭证。目前关于基督教在中国传播情况,最早的记载和考古资料显示是在贞观九年即公元635年唐太宗时期。
一、唐朝景教
17世纪(明朝)在长安西南发现了一块公元781年建造的石碑。该碑碑头刻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九个大字,碑文上端有莲花云纹,莲台上安放十字架,左右配有百合花,碑文有序和颂两大部组成,其中序又分为三段,第一段是教义,第二段记载景教传入中国及发展情形,第三段是长安主教伊斯的功德。据考证,大秦指的是罗马帝国,景教即基督教,“景”有“光明”和“大”意思。景教这个名字取了新约“光照之义”。碑文中称教会为景门,教规为景法,教堂为景寺,教徒为景众,当时的传教士有景净、景通、景福等。明据碑文内容,第一位来华传教士名叫阿罗本。唐太宗给予景教传教士高规格的接待,他令王侯亲临教堂,“建立坛场”,又命传教士在宫内诵经祷赞,后来安史之乱中,唐肃宗命令景教传教士同行,帮助平乱,做翻译。景教传教方式主要有两种,1、翻译经典,2、治病做慈善。景教在唐曾一度出现“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盛况。明代科学家李之藻将景教碑文和基督教教义做过对比,如:
先先而无元,后后而妙有 即:上帝无始无终
三一妙身 即:三位一体
景尊弥诗诃 即:救主弥赛亚
室女诞圣 即:童贞女生耶稣
经留廿七部 即:新约27卷
七日一荐 即:七日一礼拜
从这些名称可见,由于当时唐朝受佛教影响甚深,景教初来华译名困难,暂时借用了佛教用语。此外,1907年在敦煌石室发现了景教经典,如《一神论》、《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等,从中可知景教属于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聂斯脱利曾任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因主张基督神人二性在431年的以弗所大公会议上被定为异端,驱逐出境,流放后,他的门徒逃到波斯建立教会,并向西亚和中亚传播。景教在唐流行了210年,但信徒多是外国人。后因唐武宗845年的灭佛运动,景教连同佛教、回教、波斯拜火教一起受到牵连,本国教士被迫还俗,外国教士被驱逐出境,景教渐渐势微,但边疆民族未被殃及,铁木真于1206年建立蒙古国时,不少北方少数民族部落人民信奉景教。
二、元朝也里可温教
十三世纪初,蒙古人建立元朝,疆域广阔,延伸至欧洲,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各民族之间的接触。保存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景教和天主教再度流入中国。二者在元朝统一被的被称为“也里可温教”,这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信奉福音的人”或“有福的人”,元世祖忽必烈的母亲是景教徒,他的胞兄也娶了基督徒妻子,基督教在蒙古贵族中流传开来。1289年,忽必烈在北京设立专管景教的政府机构‘崇福司’,各地建景教礼拜堂,镇江7所,扬州3所,杭州1所,此外,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新疆、福建、云南等地也有景教教堂。教堂多分布在边境、首都和通商要埠,信徒多是蒙古人和来自西域的色目人。但汉人因仇视蒙古人对蒙古人提倡的基督教也冷漠以待。元朝灭亡后,政亡教息,基督教在中国没有了立足之地。
三、明清时期的天主教
天主教自13世纪遣使来华,元朝灭亡后,工作停止。直到16世纪初,先后派遣
耶稣会传教士沙勿略、罗明坚、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来华。其中意大利籍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影响较大,他于1581年入华,得明神宗礼遇,在京城留任,利玛窦熟读四书五经,着儒服,结交广泛,传授西学,翻译西方科学典籍,颇受达官贵人、知识分子的喜爱。为天主教在明清两朝的传教奠定了基础,在他的影响下,明朝的名士李之藻、杨廷筠、徐光启归信基督教。1690年,第一位中国籍主教罗文藻被任命。
另一位重要的传教士是德国籍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他与1620年即明万历年间来华传教,在华47年,深得崇祯器重,在钦天监工作,并帮助明朝廷铸造大炮,清入关后,顺治皇帝委任汤若望作钦天监监正,并拨款建造教堂——南堂。1650-1664年间,受洗人数超十万人。后来的康熙也支持天主教,主持建造了北堂。之前利玛窦为传教便利,尽量迎合国人风俗,认为凡不妨碍基督教根本信仰的习俗可以迁就,特别是中国几千年的民间习俗祭孔、祭祖,利玛窦认为是一种礼节,表达的是敬仰和孝思。康熙皇帝为此表态,声称中国的祭祖祭孔只是礼仪,没有宗教性质。初始,教皇对利玛窦的观点表示同意,但后来由于内部矛盾,教廷通过异端裁判所予以禁止,特派专员送来公文,康熙看到公文,随即于1706年发布谕令,只允许领得朝廷印票及服从中国礼仪的教士传教,这为后来的百年禁教埋下了伏笔。
参考书目:范爱侍《教会简史》 姚民权 罗伟虹《中国基督教简史》 姚兴富《江苏基督教史》
思考题:
- 唐元明清时期的传教历史给了你怎样的启发?